第413章 心照不宣(2 / 2)

加入书签

直到不久之后,当他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栽倒在纯儿的手上之后,才又感叹,原来一个人的执念,是足以改变任何事情的!

好在最近这两个月里,莫君澜还是过了一段时间的安生日子的。

即便是李隽,因为有着奕宁儿的帮助,使得长公主和皇后娘娘均有一些措手不及。

长公主原本还担心,奕宁儿是不是在李隽的面前受到了什么不公平的待遇,所以才会致使她心性大变,这才突然改变主意了。

于是那一段时间里,长公主和皇后娘娘,可谓是一茬接一茬的找文华殿的众少年过去问话。

还美其名曰,就是了解一下情况。

可就依着莫君澜的经历来说,每每去见长公主的时候,看到她身侧左右站着的那些凶猛大汉,个个怪眼圆翻,恨不能只要你一不小心说错一句话,就把你拎起来暴打一顿的气势,就足够她肝颤好几天的了!

好在,历经了重重的关卡和审讯之后,莫君澜和众多小伙伴儿们,终究还是顶住了头顶巨大的压力,没有给奕宁儿和李隽添乱子。

直到最后,长公主和皇后娘娘才又一致认为,奕宁儿目前的情况,应该与她这些年的经历有关。

在过去的这几年里,她以一个女子的身份入读文华殿。可是身为女儿家的她,却从不以柔弱的千金小姐自处,反而时时都体现出一副巾帼不让须眉的气势。

也正因为这一点儿,才使得奕宁儿在这几年与李隽共同的学习与相处之后,渐渐地发现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原来,儿时的那些想法,真的只是当年的孩子心性。

等到她渐渐长大,渐渐认识到自己之后,她才发现,原来比起在深宫大内做一个富贵齐天的太子妃,抑或是以后母仪天下的皇后娘娘,她更愿意当一个敢爱敢恨,逍遥自在的人间奇女子。

而事实上,对于奕宁儿这些年在文华殿学习成长的变化,她的母亲,华阳长公主也是一一都看在眼睛里的。

所以,当长公主娘娘真正的了解到,奕宁儿内心深处的这些想法之后,其实她也是能够理解的。

只不过,身为一个母亲,一个帝王家的宠儿,当她意识到自己说出的那些话,突然间被现实所颠覆时,她一时之间有些难以接受罢了。

可是比起她那些所谓的面子,奕宁儿更是她的命根子。

所以到头来,她最终还是接纳了奕宁儿的这些想法。

等到奕宁儿得逞之后,太子李隽刚好又顺着奕宁儿的势头,再次提出要晚几年再成亲。

涑玉皇后原本还是有些不乐意,可她的心里终究还是有些顾忌长公主的。

虽说这一次,说到底理亏之人是长公主。可是涑玉皇后心里也隐隐能够感觉得到,奕宁儿之所以会突然提出不做太子妃了,这一点和太子李隽平日里对她的态度,绝对脱不了干系。

所以说到底,涑玉皇后的心里,还是感觉到有些理亏的。

再加上,出了这么一桩事之后,长公主在她的面前又放低了不少的姿态。聪明如涑玉皇后,在看到这一点之后,心里自然就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

虽然说,与长公主之间的联姻失败了,可是长公主这个人,她却依旧是得罪不得的。

倒不如,就这么任由她在自己的面前低上一头,那么从今以后,长公主至少不会在她们母子的背后使什么绊子。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涑玉皇后对于太子李隽所提出的那个要求,自然也就更容易接受了。

毕竟,就算是奕宁儿主动提出,要退掉这桩婚事的约定。可若是她们刚刚提出结束约定,太子这边就迫不及待的另觅新人的话,对于长公主来说,未免就显得太过于大不敬了。

就这么的,长公主和涑玉皇后心照不宣的,共同接纳了奕宁儿与太子两个人先后做出的决定,并且还一致劝说皇上和朝中发声的那些大臣。

理由是太子如今年纪还小,而皇上又正值鼎盛之年,即便是太子殿下再晚两年成亲,又有什么关系呢?

与此同时,盛京城里又即将迎来一次招纳天下贤才的考核盛事,这对于太子来说,也不得不说,刚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巧合。

太子李隽主动提出,想要借着这个机会,多多结识一些贤德圣明之士,从而进一步提升自身的休养与认知,这样,也不负皇上对他寄予的厚望。

李隽的这些想法,得到了林老太师和乔太傅二人一致的赞赏。

林老太师上书皇上说,“老臣如今年事已高,虽有心继续教授太子,却终究开始变得有些力不从心了!”

“而这一次的招贤盛事,本就是数十年难得一遇的大事。若是能够借着这个机会,为太子找到几位仁德忠正的老师,给予他正统的指导与教化。不管是对于太子来说,还是对于陛下您来说,抑或是对于整个燕唐的未来来说,都是一桩不可磨灭的大事啊!”

乔太傅也一并上书,陈述了自己的关点:“老臣壮年时,曾行遍天下,深知天下人德才兼备者,隐于大野的时常有之。若是陛下能够籍着这个机会,为太子殿下寻得几位贤能之士,老臣自当是为陛下感到无比的庆幸的啊!”

跟着,李隽的这一想法,又得到了大司马洛明宇和连郡王的一并支持。

几个人都一致认为,天下之大,人才济济,若是太子此翻能够得遇贤能之士辅佐与身侧,对于他日后的成长来说,必定是大有裨益的。

有了他们四个人的支持,满朝的文武大臣,自然也都开始议论纷纷起来。

渐渐的,大家的注意力都从李隽是否应该要成亲这件事情上面,转移到了即将到来的招贤盛事上面。

一时之间,满朝文武群情激昂,只要谈论起这件事情来,所有人都显得热火朝天。

而李隽也算是借着这个机会,成功的逃过了一劫。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