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第二百五十四章各怀(2 / 2)

加入书签

东吴大将多半对孙权死心塌地。他唯一的机会就是拉拢降将。于是他看中了司马懿。司马懿也在这个时候看上了孙匡,两人一拍即合。不过,司马懿比孙匡的浆糊脑袋要聪明的多了。

司马懿接过大都督的权柄之后,表面上紧锣密鼓的设防,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备战、备粮,所有的事情在他手上有条不紊。所有大将各司其职,调度有方、赏罚分明。军纪尤为严酷,所有的大将渐渐有的对他畏惧,有的出于佩服,纷纷归附。其实司马懿已经从根本上瓦解了东吴的防御体系。把重要的据点和战略要地都抽空了。他做的小心紧密,东吴的大臣们居然没有一个发现的。

首先司马懿抽调了忠于孙氏的周泰、黄盖、程普帅兵沿江直下三百里在乌林水面对面的赤壁扎下营寨,对外说,一方面防守江陵袁兵,另一方面准备对江夏的刘备合围包抄。又排遣韩当、谷利驻守樊口以西百里的武昌城,也是有理由的,司马懿说:“大王已经进入柴桑口督战,倘若三江口有失,刘备军必然攻打柴桑。你等驻守武昌为偏师接应,万一水军不利,可以遏止刘备军顺流而下,使大王在后方的柴桑口有充分的时间调集后续部队增援。”众将只是觉得这些安排有点太早,不过,未雨绸缪正是大将的特点。也没过多的怀疑。毕竟司马懿要是存了好心的,这些安排是很合理的。不过,咱们的司马大哥是包藏祸心的。

司马懿又命令:“朱然、朱治、孙辅、孙皎、杜袭命你等帅军进驻石头城,防备东线的袁兵趁虚而入。”这条命令,让人有点哭笑不得了。那袁兵明明是大都督请来的,此刻又害怕吞并,简直有些白痴。孙辅乃是孙策堂兄弟,听着有点别扭,冷笑道:“大都督请袁兵来,不是对付刘备吗?怎么反而我们要去防备?况且那石头城虽然地处要道,不过,依我看淮南人马一定会攻京口,而非石头城。都督还是想清楚?”

司马懿心想,此时还不到嚣张的时候,暂且忍耐。笑道:“将军差矣,石头城【建业,今南京】地处长江下游,紧邻长江天堑采石矶,地形复杂,周围山地丘陵遍布,易守难攻。乃是东吴沿江三大要塞之一。怎么不重要?”

他这话一出口,众将倒是对他多了几分信服,最起码他还知道孙氏父子在江边经营的三大要塞。石头城此时虽然没有形成规模,但的确是东吴沿江一处重要的军事要塞。攻入石头城也就是打开了江东的大门。

孙辅还是不服:“既然,都督知道武昌、石头城、京口是东吴的三大要塞,那京口为何不派人防守?”司马懿一听,我正等着你说着句话呢,立即道:“那就让孙贲将军、吕虔同往守之,吕虔不懂水战,正好守城。”

众将虽然对吕虔有所怀疑,但一想,有孙贲在,也出不了事。同时也觉得司马懿想的周到,绝没有一丝不轨的企图。

司马懿和卫温、刘基、丁奉、马忠、阚泽、淳于丹、张普、薛乔、曹遵、刘柱驻防三江口。孙权自领十万大军驻防柴桑以防不测。这样安排表面上很合理,其实已经偷梁换柱,把孙权的亲信部队,肢解分散了。

司马懿、做的很高明没有人看出端倪。全琮乘势要求调丞相孙匡驻守吴郡总督会稽、吴郡、丹阳三郡军事。防备东线袁兵。将周瑜调往会稽任太守,受孙匡节制。全琮驻守庐陵、鄱阳防止袁兵从陆路攻来。孙权一项把全琮视为心腹,觉得这样做比较妥当,一概允许。这样一来,孙权的总体布防,就分为四部分。第一就是司马懿在三江口赤壁一线的主力水军。第二就是驻防彭泽郡柴桑口的孙权。第三是防备陆路的全琮。第四就是处于大后方的孙匡。

这样安排可以说得上非常周到了。基本是铁板一块,无懈可击。刘备和袁兵冲过来,定会碰壁。可问题出在墙壁本身,它的地基已经松动了,随时准备向内倾倒。

周瑜在吴郡听到司马懿如此布防,连连跺脚,拍案叫苦:“岂有此理,越俎代庖,画蛇添足,程普老将军休矣。谁给大都督献计,此人必定包藏祸心,奸细无疑。”

参军顾邵苦笑道:“那有人献计,都是司马懿独断专行的。”

是夜,西北风起,大雾封江。这可不是诸葛亮借来的,是老天主动赞助的。

大风吹动的雾气,就像是漂浮于江面上的层层轻纱,吹走了一层还有一层,无穷无尽,遮蔽着所有人的视线。

当霍峻、黄忠的船队黑夜中驶入江心的时候,雾气更浓,达到了对面不见人,伸手不见指的地步。浓雾像一堵堵厚重的墙壁横亘在眼前。厚的连强劲的江风都拖不动了。

按照诸葛军师的吩咐,五百名死士,两百条舴艋小舟、gan柴、桐油全都齐备。小舟扯起风帆,顺流顺风,箭一般向三江口射去。

东吴大将淳于丹奉命正在江面水寨中巡视。说是巡视,其实什么也看不到,眼前蒙蒙一片,仿佛陷入混沌。只能听到耳畔水流哗哗作响,拍打战舰。举起火把也只是看到两步之外。这种天气,真是要命。

淳于丹嘱咐士兵们小心戒备,准备回去睡觉了。他心里轻松的很,一般大雾天气,没有人敢打水战的。

淳于丹看不到江面。江面上的敌军却可以找得到他。黄忠、霍峻凭着浓雾之后晃动的闪闪火光发现了东吴军营寨。距离水寨十里水路的时候,江面上发出数声水鸟的叫声。这是攻击的讯号。黄忠、霍峻手下的士兵,立即点燃火把,又用火把,点燃覆盖着稻草的桐油。燃烧着熊熊烈火的舴艋小舟,在风里推动下,形成江面上的无数道红光。火苗像旗角一般向前直窜,呼啦啦作响。战鼓擂响,呐喊震天。七八里的江面飞驰而过。

东吴水军发现对面火光的瞬间,小船已经到了眼前。淳于导还没进舱,惊叫着退了回来,大声叫喊:“擂鼓,吹号,敌军火攻了——”

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并不慌张,挥了挥手道:“我军顶不住了,命令撤退百里至武昌水面扎营。”他根本就不想打。拼命地事情让孙权去做吧。他的军队留着有别的用处。

此时整个水寨,有些见识又忠于孙权的东吴宿将,就只有丁奉。丁奉接到撤退的命令大惑不解,忙架小船来见司马懿。一进门看到司马懿稳如泰山在舱内写大字,有些生气,劈头盖脸道:“敌人火攻,我军可以分散,大江之上战船灵活,他能烧掉几艘。大都督命令撤退,一旦敌军追击,后果不堪设想。”

司马懿猛一抬头,怒道:“大胆丁奉,谁让你进来的?私闯中军帐可是死罪?”丁奉急道:“事情紧急,冒犯了。请都督下令,战船分散,围歼敌军。”司马懿厉声道:“好大的口气,大雾漫天,分不清敌我,如果造成自相残杀怎么办?”丁奉道:“大雾漫天可以用火把作信号,怎么会自相残杀。都督不战而逃,万一刘备衔尾追杀,我军休矣。”

wwwcom</td>

</tr>

</table>

<tr>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