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0 大明的教育问题(2 / 2)

加入书签

多尔衮入关时,北有李自成大顺军,麾下号称军队百万,南有南明政权,麾下军队也超过百万。

哪怕是个三岁孩子,也能看出来,两个政权无论是人口、资源还是战争潜力都完全碾压。

但是啊,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不确定性。

多尔衮入关之后,势若破竹,先灭大顺,再灭南明。

旌旗所指,无论是大顺农民军,还是南明军队。

俱是望风而逃!

短短几年时间,竟然就完成统一华夏的大业。

要知道,哪怕是最能做梦的人,都不敢编这样一个故事!

冷兵器时代,几十万人口的部落吞并一个2亿人口的大国!

可以说不是能用奇迹能形容的事情,只能说是神迹!更不是用蛇吞象就能形容,因为在大明面前,八旗连蛇都不算。

为何会有此种神迹?

归根到底,逃不出一条,明末汉人社会缺乏凝聚力!

缺乏凝聚力,人再多也都是乌合之众,不过是一盘散沙。

国与国的竞争,拼的永远是力量,凝聚的力量。

凝聚力源于何处?

在华夏历史上,不是没有动荡分裂时期,但是统一稳定的时间远远高于前者。

分裂不得人心,统一才是大势所趋!

东亚大陆的历史规律与欧洲大陆有本质区别。

在欧洲,分裂才是主流,统一短暂且不得人心。

为何两个大陆有如此巨大的区别?

这还要归功于当年的始皇帝,他一统文字,让不同地域的文化融为一体,构建完整的华夏文明。

毕竟华夏疆域辽阔,个别地区甚至是十里不同音,更不要说相隔更远的地方,那口音差别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但是啊,不管发音如何,书写的内容是一致的。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书同文就是同种的观念,依然深入人心。

中华大地并非是普通的民族认同,而是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带来族群认同,所有人都觉得自己是华夏一份子,所以也就有江山一统的民心所向。

同样因为文化认同带来的向心力,所以华夏文明很难被异族亡灭。

在华夏历史上,汉人王朝被异族灭亡,不是因为异族强大,而是异族得到汉人精英的支持,这批汉人精英充当覆灭汉人王朝的主要力量。

蒙古伐宋,主力就是北方的汉军,在崖山灭宋的蒙古军统帅就是汉人张弘范。

满清伐明,主力还是投降的明军。

在南方主持伐明统帅就是明降臣洪承畴,麾下的清军主力就是明朝的降军。

在昆明勒死明末永历的就是原关宁军首领吴三桂。

要是没有这些带路党,凭借着千万华夏儿女,怎么可能会灭国?

为何一个族群认同很高的华夏文明会盛产汉奸?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