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4 邮递员系统(2 / 2)

加入书签

没有了李选侍从中作梗,朱由校遇到的阻力瞬间降低。

所以,今天他能来听政,已经是极大的进步。

看来,在走向储君的路上,朱由校的阻力已经越来越小。

方从哲等人已经拿出来最基本的方案,要在内阁议事之前,怎么也要和泰昌达成一致,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此事根本就执行不下去。

“你们的主意很好,但是,如何能保证,黎民百姓不会沸反盈天”

泰昌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自然是不希望监税司会带来百姓们的反弹。

“陛下,此事面向的是谁,大家心中有数。但是您说的是,我们的政令是好政令,但是谁敢保证,不会被有些士绅曲解,最后当地官员们胡乱执行,反倒将脏水泼在朝廷头上,那样其心可诛之人,不是没有过。”

在封建王朝,中枢对于国家的控制,基本上也就到了县一级,再往下,基本上是鞭长莫及的状态。

可以说,除了在秦朝,大体如此,极少有例外。

但是因为秦法严苛,所以后来就很少有在坚持此事。

但是,现在是时候向下渗透大明的管理权限了,或者说不是管理,至少是消息的上传下达,要达到县级以下。

不然,难免有些山高皇帝远的知县们,会曲解朝廷意思,再将朝廷的政策从士绅身上转移到百姓身上,那样的话,制定会因此农民们的反弹,说不定还会引起农民起义。

因为现在基层农村的情况,方书安是见过的,他知道,现在农村的贫穷,已经到了一定程度,不能再加深农民矛盾了。

“将法规宣传下去很是重要,如过只依靠传统的布告手段,那是根本行不通。”方书安终于提出来自己的另一个主张。

“可是,不依靠基层官员的布告,难道有什么其他的方法”朱由校问道。

今天他来扮演的角色,并不是单纯的听证,一定意义上,是来提出问题。

“办法也有过,说起来,还是我在南下的路上想到。”

方书安站出来,说出来自己对于大明邮政系统的设想。

“说起来,是在原有的驿站基础上,进行扩充,他们的任务除了下发朝廷以及各级官府下达的各种文书外,还能负担反向的功能,但是么,那一层何时开通,还是要看中枢的意见。”

方书安的设想就是,创立大明版邮政系统,让政令可以下乡。

毕竟以现有的管理机制,想要像共和国一样,做到官员管理到乡镇一级,是办不到的事情。

但是退一步,将消息传递到乡村,就不是那么困难的事情。

“你的意思是,让专人将消息传递到村子当中,方法倒是不错,但是怎么能确保,消息是准确的”

问题问的很好,如果说邮政系统归于地方官来管理,那么他们就失去了本应该起到的作用。

毕竟一个县里边的邮递员,都是靠当地的知县来管理,怎么能确保他们传递准确的消息

“还有费用问题,你有没有想过,哪怕是七八个村庄用一个人,那都是一个十分恐惧的数字”

大明村庄在数万到十余万的级别上,算起来,就是要新增一万到几万的人员,对于财政开支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负担。

方书安是个聪明人,无利不起早的事情他不干。

但是提出来的这个方法,看起来还真是个败笔。

朱由校纳闷了,向来精明能干的方书安,肯定是不会弄出来如此一个馊主意。

这厮,肯定藏着后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