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五章 刺杀事件(一)(2 / 2)

加入书签

然而,这百年来,两国都没有做到这一创举,不单单是因为他们综合国力相差不多,更重要的是恒河这道天然屏障。

要越过恒河,付出的代价,连他们都有些难以接受,所以这中原的两虎才一直保持着相安无事。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只能让敌国有机可乘,像他们这样的四战之地,一些小小的失误都能让他们陷入被动,甚至万劫不复。

魏、宋两国虽然面和心离,但在这件事上,两国都保持着绝对的一致,如果不是唐曦横空出世,恐怕两国依然会这么相互对峙下去。

原本,世人都以为,如果魏、宋两国交战,能够跨过恒河天险,一举击败对付的,会是宋国,因为宋国有李朝天这位不败将军。

但现实往往比想象要更加的不符合逻辑,烽国复国,孙缭北侵,李朝天一战败北,甚至被刺死在回国都的路上,这都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现在,世人再次猜测,既然魏国已经渡河成功,得到了昌隆大营,那他们应该会加紧北侵,一举击垮宋国才是。

可现实又给了世上的愚人一记响亮的耳光,魏国获得如此巨大的优势之下,居然没有乘胜追击,只是坚守昌隆大营。

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不单单是一个剑山阻拦了魏军的脚步,魏国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反战的声音。

恒河一战,魏军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是付出的代价也不小,如果在后面的战事中,依然保持这样的消耗,那即便占领了宋国的土地,那也没有士兵去把守。

除此之外,魏国东面的霄国和南面的越国也开始蠢蠢欲动,似乎都想乘机占点便宜,却没有大肆进攻,只是在边境处屯下重兵。

不过这已经让魏国投鼠忌器,战争不是儿戏,魏国即便再强,也没有三线作战的能力,即便有,那对魏国来说也是十分吃力的,弄不好会导致国力急速倒退。

在经过全盘考虑之后,魏王公孙博文下令撤兵,只留下精锐部队驻守昌隆大营,保证这个胜利的果实不会易主,让他们始终占据着主动的位置。

公孙博文的决定,恰恰符合唐曦的利益,当然也是符合孙缭利益的,他们还没有做好准备,需要继续蛰伏待机。

孙缭手中虽然握着三军大权,但是对魏军来说,他还只是一个新人,没有嫡系,没有完全效忠的将领,就如水中月镜中花,没有根基。

现在魏王是有求于孙缭,希望他带兵征服天下,并且身份没有问题,但只要孙缭有一点松懈,露出哪怕一点破绽,都有可能被精明的公孙博文捕捉到。

如果真有那么一天,只要公孙博文一个念头,那孙缭就会从三军大帅变成魏国的罪人、阶下囚,甚至是斩立决!

所以,唐曦首先要做的,就是帮助孙缭能够快速有效的掌握魏军,坐稳三军大帅的位置,让公孙博文做一个有名无实的君主!

这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困难重重,孙缭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天眼的卫鹰推上了主将的位置,但这可一不可二。

第一次,公孙博文可以理解,作为大帅,培养一些亲信,那是必不可少的,不然这战还真没法打,但是多了,那只会惹人怀疑。

所以,为保万全,唐曦这才派出了天眼地煞的两位指挥使,也就是唐辉和孟非,让他们前往魏国协助孙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