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城长万里(1 / 2)

加入书签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五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但是却给烽国带来了极大的变化。

一场蝗灾,一场兵灾,搅的烽国风云涌动,七郡大乱,导致人口锐减。百姓们食不果腹,衣布遮体,唐曦接手的烽国已是百业凋敝、民不聊生,全国人口不足三百万户。

为了恢复国力,五年来,唐曦以唐太宗李世民为师,励精图治,时刻注意叮咛自我克制**,嘱咐臣下莫恐上不悦而停止进谏。

由于初期剥夺世家贵族的封地和爵位,导致朝廷上下不满,内外不稳,百官惫懒,唯恐唐曦再行霸绝之事。

唐曦命天眼秘密传播消息,说只等烽国恢复国力,便要一雪前耻,大业一成,封公封侯,良田千顷,旦夕之间。满朝文武这才放下心头的忧患,毕竟他们都不是傻子,不会认为这只是谣言,如果烽王没有开口,谁敢说这话。

政治上,知人善任,从谏如流,既往不咎,整饬吏治。唐曦熟读华夏五千年的史书,明白什么叫官逼民反,所以十分重视吏治的清明。曾命萧贺、司马良玉等内阁大臣为黜陟大使,巡察全国,考察风评。

唐曦亲自考评各郡郡守、郡尉等地方官,为此还特意命人制作了一十四道屏风,将各地方官员的功过写于其上,作为升降奖惩的依据。

唐曦担心下面有事而朝廷无人接手,便规定五品以上的中央官员轮番值守内阁,以便随时廷见,垂询民间疾苦和施政得失,百官遂自励廉能,直接提高朝廷效率。

三年前,唐曦曾想开办各种学馆,他太清楚广开民智的好处,奈何烽国无人。他多次派人前往各文化教派,却都一一无功而回,像儒教、道教、法教等都视西北为蛮荒之地,百姓不足教化。

见此,唐曦只得放下胸中的打算,将其深藏于自己的心中。

经济上,唐曦真正的做到了轻徭薄赋。在这样的一个科技不发达的冷兵器时代,粮食的重要性要远大过金钱。所以,农业的发展就很有必要,他施行的均田制和摊税入亩,让百姓耕者有其田,安定生产。

藏富于民,这是唐曦的施政宗旨,百姓富了,那烽国自然就强了。为了减轻百姓的负担,他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又将曾经的十五税一减为三十税一,还经常减免各地的赋税。并且带头戒奢从简,节制**。

对于所谓的“士农工商”的说法,唐曦嗤之以鼻,每个人、每个岗位存在必然有其道理,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

做为现代人,他不排斥商业,甚至大力发展,提供各种便利。其中,被收了封地的各家族也是获利最丰的,不然,那会那么乖乖听话。

在唐曦有意的引导下,各国的商人纷纷涌向烽国,新兴的商业城市像雨后春笋般地兴起。

百姓吃饱了饭,还有了余粮,这才让得唐曦松了一口气。他决定巡视一下七郡,而第一站,就是永安郡。这几年唐曦奉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大力交好铁厥,抑制乌朔,乌朔数次南下也都无功而返。

麦城城外,镇北将军孟阔,出城十里迎接。看着这个先王时的猛将,唐曦感慨万千,此人是被埋没的帅才,一生被困于北境三城,如今也已是两鬓斑白。

离孟阔还有百步之遥时,唐曦便下了銮驾,步行前往,以示尊重。孟阔见此,赶忙疾步上前,一甩战袍,单膝跪地。

“大王使不得,老将怎敢受大王如此大礼。”

“孟卿快快请起,您为烽国镇守北疆,寡人理应如此。”唐曦扶起孟阔,看着眼前这位烽国的功臣,忍不住说出心头的话语:“老叔啊,是我唐家对你不起,您可千万不要怪罪啊。”

听到这话,孟阔吓了一跳,又要跪倒,唐曦一把拖住,对他点了点头。

孟阔哪能不知道唐曦的意思,万般滋味涌上心头,忍不住老泪纵横。唐曦也是眼眶微红,不过很快便忍住了,他轻轻的拍了拍孟阔的手背,他高声说道:

“孟将军,寡人便不进城了,你带寡人前往烽国的长城看看,可好?听说这长城全场有数万里。”

孟阔悄悄擦去泪水,直起身,原本略微佝偻的身躯此刻挺的笔直,似乎换发了无穷的生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