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火烧龙山仓(一)(2 / 2)

加入书签

“休能方丈,你看能不能想办法策反她们?”李如松看向休能,问道。

“大人,说实在的,且不说我能不能进得去王京城,即便是进去了,由于我以往很少和官府打交道,对这些人根本不熟悉,能否策反她们,真的没有什么把握。

“再说,以我对他们这类人的了解,即便我们策反成功,他们能不能有能力内应我们拿下城池,值得怀疑。”休能面露难色,弱声说道。

“看来咱们一时也难以想出什么良策,要不先原地驻扎,等待时机。”李如松说道。

“可这样耗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石朗说道。

“是啊,短时间内,我们这五万大军粮草供应没有问题。可要耗得时间长了,以朝鲜小朝廷的能力,恐怕很难源源不断地为我们筹到粮草。一旦断了粮草供应,恐怕我们就只能不战而退了。”李如松听完石朗的话,有些担忧地说道。

“哎,李大人,既然我军作战需要粮草供应作保证,那王京城内的十几万大军难道不需要吃饭?

“他们要想长期死守王京,同样需要充足的粮食供应。石朗,还记得我们那次进王京城时,火烧过倭军的运粮船吗?”骆石印似乎悟出了什么,问石朗。

“大人,属下记得。那批粮食是城内倭军从南洋一带的海盗手中花重金购买的,他们本来是想将那批粮食运往龙山粮仓,以备城内倭军食用的,没想到被我们把运粮的船只全都炸沉在汉江中了。”石朗答道。

“骆大人,没想到你们还唱过这么一出好戏,快讲讲听听!”骆尚志好奇地催促道。

骆石印便把当初炸沉倭军运粮船的经过大体说了一遍。

“石大人,你刚才提到了什么……龙山粮仓,能详细说一说吗?”听完骆石印对炸粮船过程的叙述,李如松如有所思,他转向石朗问道。

“这龙山粮仓位于王京城以北的龙山内,它原是朝鲜李氏历代王朝的赋税仓库,其储存的粮食主要用来供应王京城内官员及百姓食用。

“这龙山仓拥有近二十座巨大的储粮仓,最多可储粮近五十万石,足可供城内人员食用一年。

“倭国人攻下王京城后,便把龙山粮仓当做军粮的储存地。倭军把抢来的和从国内运来的,以及从海盗手中买来的粮食,全都储存在龙山粮仓,以供自己食用。”石朗说道。

“龙山粮仓离王京城有多远?”李如松继续问道。

“不远,大约两三公里。”石朗答道。

“那倭国人为什么不把粮食藏在王京城内?那样岂不是更安全吗?”李如松像是在自言自语,又像是在询问在座的所有人。

“也许这王京城作为朝鲜的国都,人口密集,难以找到像龙山仓这样的巨大储粮地。

“再说,这王京地处汉江流域,城内地势低洼,潮湿的环境不宜储粮。而龙山地势较高,显然更适合作为储粮处所。”石朗说道。

“既然倭国人龟缩在王京城内,一副死守不出的态势,想必他们在粮草储备方面,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如果我没判断错的话,倭军肯定在龙山粮仓内储存了足够多的粮草。”李如松蛮有把握地说道。

“应该是。”骆石印对李如松的分析表示赞同。

“真要是这样的话,我们不妨在龙山粮仓上做做文章。尚志,你可知道东汉末年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李如松对自己的得力干将骆尚志问道。

“末将知道。”骆尚志答道。

“那人数处于弱势的曹操军队为何能够战胜实力强大的袁绍军队?”李如松继续问骆尚志。

“曹操派出他的手下烧了袁绍军队的粮仓。”骆尚志答道。

“那我们为何不学一学以少胜多的曹操呢?”李如松对在座的所有人说道。

“看来李大人已经胸有成竹了。”骆石印对李如松说道。

“骆大人,李某想先听听你的高见。”李如松按耐住内心兴奋,对骆石印说道。

“火烧龙山粮仓,绝对是一着妙棋。骆某赞同李大人的决策。”骆石印同样为得到这一天赐良机而兴奋不已,他干脆站起身来,大声说道。

“那我们就火烧龙山粮仓!”李如松激动地站起身,紧紧握住骆石印向自己伸出的大手。

“哈哈哈……”

李如松和骆石印两人禁不住朗声大笑起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