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后燕政权(2 / 2)

加入书签

而此时,杨峰还不知道梁山的情况,他正在宫中接待苏洵,如今距离苏洵出任中和殿大学士、千羽学宫校长一职已经有些时日了。

现今对学宫终于有了初步规划,来向杨峰汇报一下,如果没有问题,他就准备实行了。

苏洵将学宫分为两个模块,一为主课,二为自学,主课是指学子们必须学习的课程,负责学子们的启蒙和做人最基本的思想,比忠义仁勇信,礼义廉耻孝。

自学就是不同学术的老师规定时间讲课,学子能自行选择是否对自己有用,是否去学习,比如画家教人绘画,书法家教人书法,学子们想学哪门技艺就去哪学,还有各大家的思想冲突,比如儒家、法家等等的诸子百家,各种学术、思想不同于足,由学子们自行决定选择学派,当然杨峰也可以规定学宫只能学什么学派。

对此,杨峰表示支持,也没有否则任何学派的学术,不过杨峰还是提了一句儒学才是根本。

苏洵连忙表示明白,儒学讲就的是忠君,大一统的思想,最利于巩固君王的地位,所以这也是各国一般都选择让儒学做为国学,其中以东汉帝国为最,其国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东汉帝国,儒学昌盛,少有其他学派的士子、先生。

在苏洵的教育基础上,杨峰加上了《弟子规》的学习,并将其列为国学,每名学子必须认真复读。

《弟子规》是清代教育家李毓秀所作的三言韵文,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360句、1080个字。

《弟子规》文笔自然流畅,朴实无华,深入浅出,情真意切,影响非常深远,在现实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被引为国学。

《弟子规》的出现并不是杨峰窃取古人成果,因为在《帝国崛起》中就已经出现了,当然首先出现的地方是满清帝国,后来留落世界各地,所以对于杨峰的提议,苏洵没有任何疑问。

本来两人相谈,一个时辰就足够了,只是杨峰想要拉进两人君臣之间的感情,硬是畅谈天下大势,拖到午时,请苏洵在皇宫里于他共进午餐了。

不过,这次的谈论,对杨峰也是受益匪浅,不仅开阔了眼界,还知道了很多诡异秘事,让杨峰知道了,这天下真的有修道者,炼气士。

可是知道的越多,杨峰就越是费解,有着修道者和练气士的存在,统治世界的为什么一直都是只会些许武力的凡人。

难道是凡人有对抗修道者的实力?或许主神在约束着他们?可是如果有一天,主神松开了这种约束,那么这天下会变成什么样呢?杨峰不得而解。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