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六章 如周朝正(1)(2 / 2)

加入书签

如国风豳风七月言:“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唐朝学者孔颖达就此注疏:“取狐与狸之皮,为公子之裘,丝麻不足以御寒,故为皮裘以助之。”

当然裘衣也有很多种。

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言:“凡取兽皮制服统,名曰裘。贵至貂、狐,贱至羊、麂,值分百等。”

而郑忽此时身着的正是狐裘。

比狐裘更好的是貂裘。

貂裘比狐裘珍贵的原因不仅在于其稀少,还在于“服貂裘者立风雪中,更暖于宇下。”的出色保暖性能。

此外,貂皮还有保健作用,天工开物称:“眯入目中,拭之即出,所以贵也。”

貂裘即便是对此时的贵族来说,都是个稀罕物什。

主要原因在于貂本就获之不易,体形又“一貂之皮方不盈尺,积六十余貂仅成一裘”。

所以,即便是郑忽这个地主家的儿子也享受不到这样的待遇。

郑庄公倒是有一身貂裘,不过他却从未穿过,而且每次见到那件貂裘,郑庄公都来气。

至于原因,则要追溯到鲁隐公十一年,也就是两年前,周桓王以苏忿生的十二邑换取郑国四邑的那场换地风波。

当时,苏子国虽然地处王畿,却不再听从周桓王的命令。

周桓王不能制,于是,就想了损招,将这不受自己控制的十二个邑换取郑国土地,祸水动引!

郑庄公自然知道周桓王不怀好意,刚开始不愿意换,但是周桓王却是锲而不舍,先是将换取郑国的土地压缩到四个邑,后来又以天子之威强逼。

郑庄公无奈,毕竟他虽不顾及天子之威,但是王左卿士的官位还是很有用的,不得已之下只得同意。

果然,换过之后,苏子国的十二邑大多叛郑,与夷狄搅到了一块,从此成为郑国北疆一块毒瘤。

对此,周桓王可能也有些不太好意思,也可能是其他大臣的劝说,仅赐给郑庄公一袭貂裘表示歉意。

故而,郑庄公每次见到那件貂裘都愤恨万分,但是又是天子所赐,他身为王左卿士,总不能将天子所赐的貂裘给扔了吧?

所以,就一直将那件貂裘放在郑国宫室中,从未穿过。

时值正午,太阳依旧还是处于一种没睡醒的状态,整片天空白亮之余却又透着一丝阴沉。

“难道要下雪了?也不像啊!吹西北风一般是不会下雪的,而且下雪前应该不会突然这么冷,或许是寒流南下罢”

此时,郑忽一行已过颖邑,距离目的地洛邑还有半日多的路程,此行郑庄公带的士卒并不多,不过二十余乘,所以,才会行的如此之快!

“晚上应该能到达洛邑!”

郑忽心说。

突然察觉到身边的郑庄公肩膀微微颤了一下。

郑忽知道,自家老爹可能也有点受不住这个鬼天气了。

这也难怪,已经四十多岁的人了,身体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又迎着风站在车上这么长时间,即便狐裘再厚,也难遮挡严寒的侵袭。

“父君,如今已过午时,天气甚寒,随行士卒腹中必有饥寒之意,不如在此处停顿片刻,烧些热汤,以慰劳之!”

郑忽为了照顾他老爹的面子也不得不这么说。

当然,也确实该停下略做修整了。

郑庄公闻言,亦知郑忽有照顾他的意思。

犹豫了片刻,道了声可!

周郑换地的事,有的说是郑庄公威逼周桓王,左传说是周桓王主动的,占了郑国的便宜,所以,书中按左传上来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