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闲阅遗书(2 / 2)

加入书签

旁侧被老教授问及的中年教授诧异,“学校官网上,不是登载他的资料了么,他的头衔很多,现在是帝都卫视的当红主持人,主持文史栏目‘明朝那些事儿’,您不知道?”

那老教授尴尬,“我没太注意,也不关注娱乐圈子。”

边上有位年轻的女讲师,恍然插话,“那就难怪了,这周易最近名气很大,不过文学素养的确很高,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也弄出不少大事,算是有能力敢说话的人吧。”

有位年轻的男讲师,也点头附和,“他水平的确很强,我很喜欢《金》,也看过很多这方面的鉴赏,包括一些学术大家的高论,但能从心理与生理学角度入手的,就周易一人。

“他的这个视角与观点,极为新颖,也很不简单,而且我还发现个事实,从始至终,周易都在脱稿讲解,说明他已将《金》研究透了,剧中的情节与内容,也是信手拈来啊!”

众人一看,可不是么,自始至终,周易都没低头看一眼稿子,他也没有稿子可看。

那位老教授,“他的言论确实新颖,也有点道理,若非是他提出来,怕是永远也没人从这里研究,但是我还是要保留意见。”

边上的柯教授,也假模假样点头,“嗯,周易的观点,只能说是一种理解,而不能全盘否定既有观点,不能盖棺定论,就没人会彻底认同。

“因为大家还有一个共识,《金》不是同一人手笔,因而周易的观点,就存在遗漏,毕竟两个作者所写,那主线上肯定有些许区别的。”

不仅是专业性很强的教师在议论,就连学生,甚至记者那边,也都在交头接耳。

从周易加盟帝大时的质疑,甚至是排斥,到后来慢慢的接受与狐疑,再到课程已接近尾声的惊讶,很多人终于收起了轻视与傲慢,开始真正的正视周易了。

大家对周易研究《金》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他真的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与水准了。

包括崔教授之内的,所有喜欢,或是研究过《金》的学者,对于周易切入的角度,叹为观止,更是自愧不如,认为这是研究《金》学的,突破性的进展。

那位一直站着的研究生,的确对《金》很熟悉,他此刻已缓过神来,原地站着没动,而是径直举手说话了。

“我承认,周老师您说的非常有道理,但是,对《金》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金》的前八十回,与后二十回是两个人写的,那么,您所提出的人性观点,就无法贯穿全文。

“起码在这一点上,不能让大家完全的心服口服。”

有不少教师眼睛一亮,认为这位研究生,说到大家心坎中了,周易的论点,要想在学术界站稳脚跟,这个问题就必须解决。

可在众人想来,这个问题无解。

周易低头看了一下时间,显然时间已差不多到了,再继续下去,可就超时太多了。

崔教授大声嚷嚷,让周易继续。

连柳校长也点头赞同。

周易露出一抹苦笑,“好,那我就长话短说吧。

“在学术界,如今被大家普遍认可的,就是金前辈所提出的,利用参将的设置时间,清河与临清的地理位置,来确定,《金》并非是出自同一人之手,我是有不同看法的。”

他随后,从身上取出资料,放在了现场大屏幕投影仪上,他不是没准备资料,而是准备了,但一直没拿出来。

显然他是不准备这个话题的,因为一堂课的时间,是绝对不够的,但他还是做了必要的准备。

他所出示的,都是这位在《金》学中,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已作古了的金老前辈,所指出的,《金》非是出自一人之手的证据。

这些证据,绝大部分是文中情节,只有极少部分,是历史查证的孤本史料。

而在投影仪中,他不但提供了金老先生的证据,还另外附有,他不赞同金老先生的证据与观点。

其中最显眼,也是金老先生认为最有力证据的,是作品的终尾诗。

“闲阅遗书思惘然,谁知天道有循环;西门豪横难存嗣,经济癫狂定被歼;楼月善良终有寿,**梅淫佚早归泉;可怪金莲遭恶报,遗臭千年作话传。”

金老先生认为,从“闲阅遗书”四个字中,就能看出,后来的作者时代,已存在《金》遗书了,也只有后来者,才会将前作称之为遗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