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发雷霆(2 / 2)

加入书签

在场的人全都低着头,一言不发,到底出了什么事,大家都心知肚明。

向楚奎扫了众位军官一眼,见他们谁也不说话,便板着脸训斥道:“你们不说,那我就来说说好了,这么缜密的行动出了问题,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们内部出了问题!友松,你是主管情报的,你说说,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说罢,便看向了杭州站情报组组长郑友松。

杭州站的政治关系很微妙,我们都知道,常校长在用人方面有两个优先,一个是黄埔学生优先,因为他曾经是黄埔军校的校长,黄埔的学生都是他的子弟,关系自然是近了一层。

第二个就是浙江人优先,原因自然是因为民国领袖常校长是浙江奉化人,他很喜欢在自己的同乡中发掘和培养人才。

其实这也不是常校长的专利,自古以来,中国的官场就只注重两层关系,第一层是师生,第二层就是乡党。人性是复杂的,不管多么伟大的人都不敢轻易相信陌生人,尤其是中国人在办什么事的时候都是先想着去找熟人。

在官场这个大熔炉里,能和你成为熟人的只有两类人那就是师生和乡党,其他的人可以归为陌生人行列,而师生这层关系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拉起来的,再加上人数往往有限,所以中国的历代领袖其实都有重用乡党的习惯,远的如刘邦,他的团队的核心就是沛县的老兄弟们。

还有刘秀,他的班底就是他的乡党南阳集团,诸如此类的还有李渊李世民父子的关陇集团,朱元璋的淮西集团,曾国藩的湖南集团,李鸿章的安徽集团等等。就连中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其实也有重用乡党的习惯。

在孙中山死后,他的集团内部能有实力接班的三个大佬——胡汉民、汪精卫、廖仲恺都是广东人,汪精卫的祖籍虽然是浙江,但他生于广东长于广东,算是土生土长的广东人。

由此可以看出,其实孙中山先生也是很重视乡党的,当时我们的常校长在接班的位次上根本排不上号,但是架不住人家后来居上,将这三个人都击败了,一跃成为民国政坛的最大黑马。

据说当年常校长跟着孙中山闹革命的时候,因为不是广东人备受排挤,后来一怒之下索性以探望母亲为由辞职回了家,若不是后来发生了陈炯明叛变,孙中山被围困在永丰军舰上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急调常校长来帮忙,估计就没有后来叱咤风云的常校长了。

所以常校长在上位之后,也大力扶植自己的乡党,像他的亲信陈诚,戴笠都是浙江人,但是由于孙中山打下的班底,广东人在国民政府的力量还是很大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屡屡跟老蒋唱反调的民国二号人物汪精卫。

此外,一部分广东人看清形势,主动投靠了常校长,比如与戴笠威望相当的特务头子郑介民。

所以,常校长在用人行政的时候也不得不考虑这一股强大的力量,但是他骨子里肯定还是重视浙江人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