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李煜恶搞陶学士(2 / 2)

加入书签

琵琶弹尽相思调,知音少。

再把鸾胶续断弦,是何年?

李煜假手秦弱兰得到陶谷这首小令,当即传旨教坊排练,并要秦弱兰演唱,准备为陶谷饯行时让他当众出丑。

排演就绪之后,李煜便设宴为陶谷饯行。酒宴伊始,陶谷还是派头十足,盛气凌人,与宴会应有的宾主互敬气氛极不协调。尽管李煜极尽地主之谊,命内侍用夜光杯向陶谷敬酒,可是陶谷却不苟言笑,拒不赏光。

李煜见状心想:看来,他敬酒不吃只好吃罚酒了。于是命内侍传令歌伎“劝酒”。事先在堂下等侯的歌伎,听到传唤后当即升堂。陶谷定睛一看,这花枝招展的歌伎竟是秦弱兰!至此,他方知上当,神色不禁紧张起来。

而秦弱兰却轻松自如,手执檀板,在教坊琴师的伴奏下,字正腔圆地唱起了《风光好》。陶谷闻声,如坐针毡,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李煜和韩熙载在一旁看着陶谷这副狼狈相,颇感自鸣得意。秦弱兰唱完那首小令,便陪内侍向陶谷轮番敬酒,他们先是好言相劝,动之以情,接着便强人所难,举杯硬灌,最后,将陶谷灌得酩酊大醉。陶谷招架不住,中间曾几度告饶,李煜怎肯善罢甘休,直到陶谷醉后失态,软瘫在地,语无伦次,口吐秽言为止。

陶谷被送回客馆后,醉得不省人事,和衣大睡半天一夜,方才醒了过来。酒醒之后,陶谷想起昨日扫兴之事,气急败坏,可是又不便发作。他想来想去,觉得三十六计,还是走为上策。于是差人去韩府送信,声称翌日启程北归。韩熙载将信转呈李煜,李煜授意韩熙载:指派两名小吏,到十里长亭从简送行。这种冷落的仪式,与当初陶谷来时百官在此夹道欢迎的热烈场面相比,不啻是天壤之别!陶谷明知这是有意奚落和侮辱,也只好忍气吞声,听之任之。李煜则落井下石,抢先派亲信赶往汴梁,将陶谷在金陵的桃色丑闻和那首小令《风光好》广为张扬,弄得他在京城声名狼藉,苦不堪言。

柴荣本来很满意陶谷的出差成绩,打算给他升官,但是了解实情的丞相范质强烈反对,说陶谷这个人道貌岸然行为不端。再加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柴荣终究听到了一些闲言闲语,但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也不好严厉处分陶谷,只是从此把他冷落一边。

关于陶谷,有几则故事流于后世,故事很短,不能独立成章,故附于后,以博读者一笑:

陶谷精通天象,曾对同僚道:“西南方五星连珠,汉地当有皇帝出现,契丹皇帝必定不能归国。”不久,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而辽太宗则在归国途中病逝。这时,孛星光芒指向北方。陶谷又道:“从此契丹会自相残杀,不能扰乱中原了。”契丹后来果然多次发生政变,一直到亡国也未能侵入中原。

陶谷有一小妾,曾是太尉党进的家姬。他在雪天之中,以雪水烹茶,并问小妾道:“党家会欣赏这个吗?”小妾道:“党太尉是个粗人,怎知这般乐趣?他只会在销金帐中浅斟低唱,饮羊羔酒。”她意在讥讽陶谷,认为比起党家富贵奢华的生活,取雪烹茶的风雅太显寒酸。陶谷听罢,默然不语。

北宋年间,陶谷自认为久在翰林院,功劳不小,便指使党羽向皇帝推荐自己,希望能得到重用。宋太祖笑道:“我听说翰林学士起草诏书,都是参照前人旧本,再换几个字句,不过是依样画葫芦而已,算不上什么贡献。”陶谷听闻后,题诗自嘲道:“官职须由生处有,文章不管用时无。堪笑翰林陶学士,年年依样画葫芦。”太祖得知,更加不愿重用陶谷。

陶谷出使吴越。吴越王钱俶设宴款待,席上摆了各种各样的螃蟹,从大到小,一共摆了十几种。陶谷笑道:“真是一蟹不如一蟹。”他是在讥讽钱俶比不上开国君主钱镠,吴越国一代不如一代。宴罢,御厨端上葫芦羹。钱俶笑道:“先王时御厨常做葫芦羹,现在的御厨也依样做了些。”他是在讥讽陶谷只会依样画葫芦。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