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章 冯道才是英雄(2 / 2)

加入书签

不管后来欧阳修、司马光这样的史学巨匠怎样攻击冯道,怎样贬低冯道,公道自在人心,由冯道此时一言得活的中原百姓数不胜数。

士可杀而不可辱!这句话不错,可你不能说老百姓可杀我不可辱啊!就连欧阳修也承认:“人皆谓契丹不以夷灭中国之人者,赖(冯)道一言之善也”。与冯道相比,大明的方孝孺就是个傻逼!冯道面对外族,尚且以百姓生命为重;而方孝孺面对的是明室朱氏子孙的夺位争斗,在胜败已分之际,他完全可以学习唐初名相魏征,另事新主,施展自己的济世才能,实现辅主治国的政治抱负。再不济,也可以学习李靖、李世勣等人,不掺和其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方孝孺偏要批龙麟、撩虎须,嘲弄、挖苦、讽刺和激怒朱棣。朱棣准备登大位,请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其实不过是做做样子,写不写都是一样!方孝孺偏偏不写,且扬言灭十族也不写!试问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与你同归于尽。朱棣与朱允炆,谁更有资格当皇帝?父死子替,本身就没有公理可言,却在伪命题中求解正义,结果肯定是缘木求鱼!无端连累上家人、亲友,以及知交、门生,看不懂有什么意义。

到了元代,有位学者胡三省更对冯道加倍的义愤填膺,他说冯道——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过真是奇怪了,汉人在元代,已经是亡国之人了,这位胡兄为什么还活着呢?廉耻何在?只因为他不是宰相这样的人臣之极,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着?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着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冯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高度——冯道之恶浮于商纣王,其祸烈于盗跖矣!

真不知道冯道是怎样伤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资格去这样评价冯道。

回到宋朝,伟大的文学家欧阳修、伟大的史学家司马光,他们一边在大骂冯道无华夷之防,无人臣之节的时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晋”、“后汉”立为正朔朝代。也就是说,一边骂冯道不该给夷人打工,一边又承认夷人创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们运用了什么样的标准,站在了什么样的立场。

按照他们的理论,冯道早就该死了,他应该至少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的更换,他都应该殉葬一次,尤其是面对耶律德光的时候,他应该横眉戟指,大骂不绝,然后引颈向刀,为民族留一千古佳话,给他们的忠臣孝子的排列加上一个号码。

至于当时中原的百姓们嘛,自然也要向冯道学习了,都给皇帝殉葬,那是个至高无尚的光荣!

冯道微时曾有诗云:

莫为危时便怆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时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狼虎丛中也立身。

这正是他对自己一生的预言。在虎狼丛中,面对强权和毫无怜悯的屠杀,能够尽一己之力极大限度地保护百姓,这比为君王死节更加伟大。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真正为穷苦百姓着想,不为名利,不顾成败,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因为仁慈,因为善良,因为软弱,他们往往不能够成功,而后人根据成王败寇的定性思维,偏偏视他们为昏君;而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不分忠奸斩草除根的反而被看成明君英雄,这样的引导实在是错误!以后做人还讲不讲仁义?所以我们今天看待历史评论英雄,应该看他的动机而不是看结果!那些为了个人权利为了子孙富贵滥杀无辜草菅人命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值得崇拜;为了百姓生存不幸牺牲自己,忍气吞声委曲求全的人,即使失败了也不必痛恨!个人成败与百姓生命相比,自然后者为重!作为普通百姓,人家保全了你的生命,你骂他是昏君奸贼;人家杀了你同胞自立为王,你却说他是英雄豪杰!若死人地下有知,不知会作何感想。

个人想法而已!信奉成王败寇或者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从二夫的大可不必生气。请自便。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