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围猎(2 / 2)

加入书签

于是过了半个月,寨民就开始看到一帮拿着竹枪大盾的少年郎,正儿八经地走来走去。寨兵和家长看到这些小年轻一本正经地搞笑,不明觉厉中指指点点。

可是李响并没有搞笑,这些训练也远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浴室内,熊成武和杨建川正在交谈。杨建川是山寨中一个小头目的儿子,和熊成武组成了李响的哼哈二将。之前和熊成武一起,帮助李响发现了鱼道。

“夫子的训练好奇怪啊,跑步还有蛙步、俯卧撑啥的。俺爹说这花里胡哨的他不清楚,但干仗还是要发狠拼命才行。”杨建川一副小大人的样子,低声向熊说道。

熊成武不屑于思考太复杂的问题,向来实话实说,“俺爹倒是说夫子的训练有大智慧,让俺跟着好好学,有些连俺爹都看不懂。不管咋样,跟着夫子就没错。”

“这倒是,跟着夫子吃得饱,还能识字。听说夫子正想办法,要给咱们做冬衣呢。”杨建川感叹了一声,然后离开喷头穿衣,想着自己刚才有些失言了。

熊大春伯伯都说看不懂,自己却有意见,不好吧?杨建川心思细腻,想到父亲说的谨言慎行,暗怪自己还是没记性。

给蒙学的少年配备冬衣,这是李响仔细考虑后的想法。大周的冬天非常寒冷,襄阳地区可以达到零下十五度,小老百姓买不起冬衣柴炭,被冻死也是常见的事。

在这个纺织业严重满足不了需求的社会中,衣服特别是寒衣,即使对中小地主之家也是一笔不小的负担。

对小老百姓来说,绫罗绸缎想想就算了,棉衣更是属于贡品。他们能买上一匹麻布,包些破纸木屑之类取暖,足够心满意足了。

很多人包括老黄,都等着看李响的笑话。人手一件冬衣,你当这里是大周皇宫呢,卖了你也买不起!

李响听说这个年代的棉花巨贵,还是贡品,于是断绝了做棉衣的心思。

毛皮?卖了自己,确实也买不了几张。

想到原本时空的羽绒服,李响灵机一动,把主意打到了麻布、纸张和羽毛的身上。

蒙学和公中需要大量纸张,李响去年开始和曾木匠几个一起研究。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用木屑、竹板等下脚料做出一种非常便宜的纸。

尴尬的是这种“竹木纸”无法用墨水,但可以用铅笔,另外擦屁股很是舒服。咳咳,于是李响委托一位叫甄老实的泥瓦匠做出几批铅笔,先凑合用。

曽木匠提议,用寨子自己产的竹木纸和麻布等材料,将数十纸张压制捶打,然后和软木板一起刷上桐油。里面夹上一层动物羽毛,制成盔甲型的保温服。

经过反复的权衡和修改,最后做出的保温服样品相当于猴版羽绒服和纸甲的结合体。保暖较好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防护效果。

防寒服和羽绒服,这是李响目前能够想出的最好御寒办法,去年因为没有做好准备,他冻了个半死。

受冻之后的李响一到开春,不仅给自己屋子盘了个地龙,更是在听说今年冬天的汉水会冰封后,每日和曽木匠等人改进方案,争取早日做出实用的防寒服。

……

老黄的威胁越来越近,李响好多次都感觉有人在暗中观察他,还好自己几乎不单独外出。李响很清楚,保证自己安全的最好方式,便是不断提高自己的价值和地位。

所以即便有了鱼道和围猎作为食物来源,但考虑到蒙学消耗了公中很多米面盐布之类的物资,李响还是想方设法为寨子增加财源。

防寒服还没有做好,不能外售作为新财源,李响想到了围猎。毕竟集体打猎和打仗有很多相通之处,还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锻炼方式,更别提还可以不时获得猎物。

因为大多数青壮和妇女忙于种地,寨兵也要守御寨子,所以李响带着乌泱泱一群人,倒是收获不错。

于是明月寨便经常出现李响带着年轻人上山围猎的场景,收获交给公中一部分,剩下的也算一些贴补。尴尬的是,李响增加物资的速度似乎总赶不上寨中孩子和少年郎饭量的增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