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此官非尔莫属!(2 / 2)

加入书签

又敲敲第二个口袋,听了听说:“是米,不过陈了些,是去年的。有些霉味,不过尚未变坏,只能打一折算是九成。”

第三袋他一敲便叫:“打开倒出来。这是好米霉米一样一半,有意掺假。没收了发下去喂猪!”

执事人打开了三个袋子,果然都和他说的一样。这下不仅考官动容,连到场的执事人等也惊叹不已。

本来可以进行下一项了,可是白思孟有意叫人疑惑尽去,坚持对全部十个袋子都进行了评说。对证之下,竟是无一错讹。

验粮之后是看器具。先拿上来三个箭袋,每袋十支箭,叫他不抽箭就查验出好坏。

白思孟成竹在胸。

那箭袋是韧草编成,哪能挡住他的透视功,手一摆,几根指头便在里面捻过一遍。有数了便说:

“这一袋十支都好。这一袋淋了雨又不拿出来晒,胶开线绽,箭翎缺损,坏得不能用了。这第三袋五支好箭,两支缺羽,三支箭杆弯了。”

倒出来一看,他又对了。

下面还有两项,江尚书却不耐烦再看了,改而问他用人驭下之道,说:

“老夫问你:尔纵有奇能,但粮秣有千车万担之重,不是一人可挽之物,尔要用人,人却不贤不廉,又当如何?”

白思孟早已想好,却要正话反说,朗声回答道:“察察为明,岂有他哉!”

“察察为明”四字不是好话,江尚书听了不由脸上变色,皱眉问:“此话怎讲?”

白思孟说:“敝乡俚俗,凡是涉及财物,也是品行不端的多。所做事情,千奇百怪,也难尽述。但只要把握一条:令他财产公开,严查严惩,就大致可保清廉守份。”

“怎么一个财产公开?”两大人都不懂。

白思孟说:“我要用人,那人必须自报家产,连他父母兄弟姐妹子侄外甥之财产,都必须写明在纸上,存案备查。不如此不给实权。

“到了交卸之日,再查他家,看是否侵渔;并设一年检举期,许民举报。凡贪赃者,五吊以上收监,五十吊就斩首。这也事先写明在契纸上,让他死而无怨。”

刘侍郎怕江尚书把白思孟看成酷吏之流,忙从旁帮腔说:

“这事要奏明圣上才可行。粮台也要单设法司,不是说罚就罚,说杀就杀。再好好斟酌一个章程出来就可以了。

“不过,粮秣一事,历来百弊丛生。其中人等,吃得兴起,皆习成顽皮赖骨,打不怕,杀不怕。值此国事阽危,趁势整治一下也是不得不为之举,还望大人详察。”

江尚书微微颔首,想了一想,突然觉得心中空明,似有清风在吹,将一把疲累的老骨头都吹得舒展开来,不由微眯起老眼,两手抚案,轻轻击节叹赏,连说:

“奇才!奇才!有士如此,真我邦国之福也。北征大军前部粮官,非此子莫属也!”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