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梨园子弟来供奉(2 / 2)

加入书签

午后,队伍就进入京城郊区,路上的车马行人越来越多。

经过沿途几个驿站和离城十里的接官亭时,都有人依照惯例来队伍前送水送料,管待饭食,表示一番对钦使回京的敬意和祝贺。

当天傍晚,车马终于来到巍巍帝阙,向守城官说明要面圣缴旨的话后,一行人车便辘辘入城,直驶当初派出兵马的宿卫军右卫步兵衙门。

也就在那儿,卫队正式解散,一路疲劳辛苦的兵士们都欢欢喜喜地归营了。

他们四人是要进宫的,便留在步兵衙门暂居。由于是要进献的乐人,官员不敢怠慢,一切都有人服务,倒也不觉得不便。

次日一早,刘钦使便来打了个招呼,说只要有车来接,只管坐上,一切听来人安排,然后他就一个人骑马入宫,面君复命去了。

捱到午饭后,才有两辆马车、两个宦官来到步兵衙门,拉着公鸭嗓点名。审视一番后,便叫他们分别男女,坐上车去,叫一声小心了,鞭子一响,车便辚辚起动。

由于宫车关防紧密,车宽帷厚,又有人监视禁止,他们竟不能伸出头去看一看繁华的街景和皇城建筑,只能在黑暗中听着车轮响,一圈一圈地估算着距离。

大约走了一个小时,才感觉出车子在爬高下低,还轧轧地响,似乎在过什么台阶门坎。那响声大概是来自阶坎处铺的木板,铺成斜坡,好让车轮直接滚过去。

就这样,也不知一共走了多少甬道,进了多少门坎,最终车子停下,宦官们叫人都下来。

万白蒋三人下车后,只见方方的一个大石板院落,座落着一排大殿,两列边厢。

虽然也是雕檐画壁,色彩却颇显陈旧。鹿、鹤、铜缸之类宫院中常见的古典摆设也寥寥可数,说明这儿不是什么富贵去处。

问了太监,果然,这只是梨园子弟吃饭睡觉、学唱学跳的地方。那排大殿便是彩排场所。

万时明听到梨园二字,有些疑惑,便请教太监:这里也有梨园的称谓?那海外的那个唐朝……

“可不是!”太监笑道,“唐明皇唐老皇爷是宫乐护法,宫里演歌演舞的所在,不叫梨园叫甚子?”

他指指门上的牌匾说,这一整个院落正式的名字叫东宫乐坊,是男部。对称的西边,自然还有个西宫乐坊,乐手、歌手和舞者都是女子。

站着等了一会儿,从厢房那边走来几个男人,看打扮都是乐师之类。

来到跟前,打量一番后他们就开始问话,问叫什么名字,哪里人,会什么技艺,识不识字,懂不懂曲谱。

他们都按照早编好的回答了。

那种这里正用着的勾勾划划、古里古怪的工尺谱,他们见都没见过,自然一看就都说不懂。而听说他们是流沙国人,对方也不惊奇。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