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各有心得(2 / 2)

加入书签

直到绕过大坑,大车重又平稳前行,车夫这才放心地回到原位,这时,砖头已掉落在地,茶杯也完好无恙地放在了辕杆上惯常用来放茶杯的那个小方格里。

这马大哈竟然什么异样都没察觉!

如果再学十二个式样,万时明就能更加随心所欲,比如说祭起一块砖头,让它上下翻飞,凌空打人,这是巧劲;

或是脚尖一用力,就从屋顶掰下一片瓦;再抬脚对人一蹬,那瓦就像受了激光引导的小炮弹,直飞三十米外,见谁打谁,连手都不用了。

塑力的妙用,就是利用微空间的柔韧多变,聚散无定,在小范围内精确布设,重塑空间着力点,构成各种七巧玲珑轨道,从而改变力的从属和方向,让它为你所用。

说好说,做难做。这是非常复杂的公式化操作,要掌握,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平心而论,在用功方面,动作功要算两个少年强,背口诀则万时明不遑多让,潜移默化的悟性则首推天生细腻的朱品声。三种优势都在发挥和竞争,至今难分高下。

但与他们共同的师父比,他们却还纯属小儿科。真的,小学毕业大概不是问题,但想上个好初中,还得先过择校考试这一关呢。

不久来到一处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形不高,但水系纵横,无论是森林还是草地,到处被山溪分割成一块块的。

于是好端端一条路,便三里一桥,五里一堰,没有桥堰就走不成路。

这里水土好,又是块下了大工本的地方,住家因此也稍多一些,不时能看到挑着农产品在路边摆摊的。

在一个拐弯处,有几个卖红薯的,红薯却都很小,像还没长熟就挖了出来。

万时明杂学颇丰,他知道,中国古代并没有红薯,是近代才传入的,因此就想,难道它的原产地是这儿?

正队长是庄稼人出身,看了也奇怪,便问他们为什么这么糟蹋作物。

那几个农民愁眉苦脸地说:“这有什么办法?野猪把田拱坏了,红薯秧都翻作一堆,不挖也烂了。”

“那就打野猪呀!”生性实在的队长说,“窝弓、弩箭,铁夹子,打到一个,足可顶一亩田的出息了。”

“长官你说得容易,那是打得的吗?”乡农叫起来,“打一个,一村人的命都没有了!”

正队长吃了一惊:“岂有此理!野猪性暴,那是有的,但哪至于打他一个,便把一村人都拱翻了的?”

乡农说:“原来长官不知,那猪是极有灵性的,不但难捉,而且有仇必报。春上薛大虎家安了个夹子,打到一头壮的,欢欢喜喜挑着去卖。还没过桥,便有两只老猪冲过来,一拱一挑,那薛大虎立时肚破肠流,翻到河里去了。有例如此,所以村里人再不敢随便招惹野猪。”

队长不由笑道:“这也太因噎废食了。若是我在,索性连那两头老猪也打掉,岂不一劳永逸?你先怕了,手瑟瑟的不敢打,他安得不倍加猖獗!”

乡农见他牛气托大,再不好说什么,只摇头不语。

恰好天晚就要宿营,这队长也好事,笑道:“既有野猪为患,我就禀明钦使,今晚专为尔等围猎一场,若能碰巧拿到几个,也是几天的好下饭!”

当头儿的说话算话,还真的去禀告了。

(本章完)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