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高门找回我后 第122节(2 / 2)

加入书签

若是他舅父想通了,国公府正好急流勇退。不和他们玩了。

何必要置于险地。

再说现下两国既然打不起来,舅父又主动请辞,那么被派去南境的萧春鹤哪怕心怀不轨,也是无计可施。

这也算是一件好事了。

盟约签订的第三日,周帝收到了梁境安的请辞奏折。

奏折上说黎国和周国既然已成盟友,想来近年来也再无战事。

他身体不适,想要从南境调回京。

请求皇帝另外任命新的将领。

梁境安做好了安排,又备下了至少可以打三个月的粮草。

不想一道圣旨下来,让他不要打了,直接要把备好的粮草都拱手送给黎国。

梁境安不怕冲锋陷阵,甚至不怕战死沙场,可是怎么都没想到,平日辛苦练兵,战前几次三番鼓舞士气。

然后……就不战而败。

周帝的“投降”让他们南境将领心寒,既觉得白拿了俸禄,又觉得对不起黎民百姓。

仿佛种种坚持都没有了意义。

梁境安心冷之下,上表请辞。

朝廷既然只要和臣,不需要武将,那他也就不用担着虚职,白领俸禄。

他这么做,一边是气不过,一边是破釜沉舟,想周帝能悬崖勒马……

周帝收到英国公请辞的奏折很诧异。

他这边还一肚子气,没想到梁境安不为他分忧解难,竟然还敢威胁他?

周帝近来愈来愈心力不济,一边不想惹麻烦,不想面对任何波折,一方面是多思多疑。

再加上他身边,一直有善于揣多人心的大臣的煽风点火。

周帝气愤之下,索性把心一横,恩准了对方的请求。

难道我的万里江山,还就依仗你一个人?

毕竟是多年君臣,周帝这边准了梁境安的请辞,那边心里就开始不安。

于是又去请来了和尚,做了几次祈福的法事。

因为这几场法事,又有大臣站出来劝诫,皇帝应该以政务为重。

周帝更是暴躁,他祈福可是为了国家能风调雨顺,为何那些人就不是理解呢?

为了此事,革职了一个劝诫的六品官,一个七品官。

不过他们也都是低阶官员,对朝廷并没有任何影响。

只要不打仗,那么在很多人看来,镇守南境就是一份肥差。

梁境安还未回程,周帝心里堵着一口气,新任命的戍边大奖就已经从京城出发了。

陆焰也没想到,事情发展会这样。

不过……这也算是意外收获。

这样一来,想必未来攻打周国,更是不费力气。

这些世家都是些和稀泥的蠢材,只看重眼前的自身利益,早就被纸醉金迷的生活所腐蚀。

只要不是兵临城下,那就不影响这些人内斗。

忠君爱国又有带兵打仗能力的人,可谓少之又少。

在这样的情况下,梁境安请辞周帝竟还答应了……还和他堵上气了。

遥想五十年前,周国还是中原霸主,现下却是山河日落。

也许是因为从前的辉煌,所以无论是皇帝、还是世家大臣都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土地辽阔,所以被赵国夺走了几座城池,也不以为意。

物产丰富,哪怕每年赠给黎国八万两银子,几万匹布匹也不心疼。

甚至还带着隐隐的高高在上……认为这是霸主对周边小国的一种恩赐和施舍。

浑然不知,或者是知道也不在乎,这样会助长了对方野心。

两国相争,杀敌一千自伤八百,也比白给五百要划算。

别人要,你就给,当有一日,给无可给事又当如何?

周帝和太子没有任何魄力,信王相比他们,还有一些脑子。

但也就只是相比他们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