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渣被逼考科举 第38节(2 / 2)

加入书签

程子安提出的三年一考,程箴当然不会同意,估计知府也不会同意。

闻山长说了当初程子安与项伯明的争执,他在府学的近况。

闻山长说得细一些,程箴得知了程子安略过不提的细节。

程子安在府学大名鼎鼎,无人敢惹。

他居然还让项伯明写了字据,以防后续纠纷。

闻山长直夸赞他教导有方,程子安如此缜密的行事作风,程箴从未教过,且一时也教不出来。

程箴淡淡道:“你一个劲让我三年后,再考一次举人。我考可以,且只考一次,你必须同我一起考。”

三年后考举人?!

犹如冬雷在头顶直直劈下,程子安哀嚎:“阿爹,我不学无术啊,出了名的不学无术!阿爹,我学不会写诗,更不会写策论文章啊!”

程箴只当没听见,道:“我最多考一次举人,以后终究还是得靠你。至于你考不考,你看着办吧!”

作者有话说:

注1:来自宋朝科举的现状,包括律法,参考宋朝。

注2:诗赋考试很难,欧阳修考举人时都落过榜。

第38章38三十八章

◎无◎

考亦或不考,考中或落第,都还要等三年。

三年的时光,谁能说得清楚。

程子安打算混过去,程箴看穿了他的小心思,很是无情地不给他机会。

寒冬腊月的天气,程箴在天不亮就将程子安叫醒,见他睡意朦胧,吩咐庆川提了微凉的水供他洗漱。

洗完之后,程子安就差不多清醒了。

程箴道:“既然你我一起考试,就一同读书,温习。我也许久未看书了,举人的考试虽说比不上春闱,亦不可掉以轻心,我正好从头再读一遭。”

起初几天,程子安忍了。后来,他的起床气越来越大。

前天气暖和时,他曾被一大早叫起来去割草,早起尚能忍。

去田间地头闲晃养神,与早起读书,完全是两码事,程子安开始反抗了。

程箴拿出了书在诵读,程子安半晌都没动,生无可恋坐在书桌前,道:“阿爹,你先前说让我看着办,我现在看着了,太苦,真不想办。”

程箴冷笑,道:“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你若觉着苦,出去看看村子里的人,他们正在池塘中起莲藕,趁着年节时卖个好价钱。说是好价钱,辛苦忙碌一场,赚到手能有二两银,就已经是老天保佑。”

村里最大的池塘就只有几分大小,里面养些鱼,栽种莲藕。夏季卖莲蓬,冬季卖鲜藕。

有池塘的人家少,统共四五户,在村里算是过得好的人家。

即便如此,他们还是舍不得出钱请人帮忙。滴水成冰的天气,冷得簌簌发抖,下到淤泥里挖藕,自己却舍不得吃,全部拿进城里去变卖了。

程子安要上学,没能亲眼见到过他们在白天如何起藕。倒是在下学时,遇到过沈富贵从府城卖藕回来。

沈富贵佝偻着身体,肩上挑着半空的箩筐。箩筐里装着些陈米杂面,油纸包挂在扁担头,不时晃动。

红黑开裂的面孔上,麻木中带着些愁苦,笑着与程子安见礼,忙着侧身避到路边,免得扁担箩筐挡了道。

程子安笑着叫了声沈大伯,看到他箩筐里装着东西,似乎有些沉,便没多寒暄,叫上莫柱子飞快跑了过去。

寒风拂过,程子安闻到了从油纸包中,散发出来的药味。

走了几步,他脚步不由自主停下,转回头,望着踏入暮色中的背影。

沈富贵穿着灰黑布衫,村里人惯常这般穿着,不是黑就是灰。黑色多下几次水,同样变成了硬邦邦的灰。

南边的冬日时节,算不得太萧索,依旧有浓绿的树,地里种着霜打过的萝卜白菜。

白菜翠绿,萝卜钻出地里,留下一道红。红红绿绿,煞是好看。

可惜这点生机,不足以冲破笼罩在天空中,那团似乎永远散不去的灰。

程子安难得直接驳了回去:“阿爹,辛苦不用拿来比较,比谁过得更辛苦,很荒唐,朝廷没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他们应该为之感到羞愧。譬如说,池塘中起莲藕的沈富贵等人,他们过得那般苦,祖祖辈辈都苦,大任呢?莫非老天忘记了,记错了人,将重任交给了权贵的子孙?”

程箴从未听过此种说法,惊诧地盯着程子安,良久无言。

程子安的话,句句尖锐,直指要害,听上去很是刺耳,却让人无法反驳。

吃苦之人是谁,享受之人是谁,任谁都清楚明白。

前前朝,前朝,大周,朝代更迭,依然是世家世卿世禄。皇氏改名换姓,朱门背后,换一道门楣罢了。

程子安年少轻狂,早慧易折损。程箴克制住了内心的悸动,道:“你说得挺有道理。不过,再有道理,都无法帮你考试。今日我们该读孟子四章。”

程子安瞄了眼程箴翻开递到他眼皮底下的书,“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虚伪。”程子安干脆趴着,下巴拄着书,瓮声瓮气,很是不客气地道。

又来了又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