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二十五章 蹊跷的木牌(2 / 2)

加入书签

这是回到京城之后的第一个夜晚,柴荣挣扎着爬起来。

偌大的皇宫,静得出奇,只能听到滴漏的清脆声,吧嗒吧嗒地传来。真正的静,不是在外边,而是在心里。

柴荣的心,像地被放在炭火上烘烤,他不住地咳着。

外面,偶尔传来几声猫头鹰的低吼,让本不平静的夜色,更增添了几分诡异的氛围。

柴荣告诉贴身宦官王继恩,让他明天一早,宣赵匡胤来寝宫见驾。

柴荣再次醒来时,已是日上三竿。

王继恩回禀说:“赵匡胤在门外候旨。”

柴荣穿戴整齐,当着赵匡胤的面,强打精神,宣布了他的最新决定。

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检校太傅。

张永德解除殿前都点检一职,加官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刻前往澶渊(今河南濮阳西)驻防。

赵匡胤跪倒谢恩,柴荣想上前搀扶,他的脚好像不太听自己使唤,他摇晃着身子,一屁股坐在御榻上。

柴荣又封悍将慕容延钊任殿前副都点检,亲信韩通为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

我们多次提到韩通,韩通何许人也?他就是那位大名府的公子哥,为了一个女人和赵匡胤大打出手的韩瞠眼。自打在军中供职,赵匡胤跟韩通,虽然经常碰面,但是也都是表面客气,实则,面和心不和。

为了防止赵匡胤一家独大,柴荣把韩通和慕容延钊提拔起来,制衡赵匡胤,主要是分赵匡胤的权。

侍卫亲军司都指挥使李重进作为“使相”、外调出任淮南节度使,军权只是个虚职;韩通虽然是侍卫亲军司副都指挥使,然而负责留守京城,实际上掌握着京师一半的军权。

这样,即使赵匡胤想有个什么非分之想,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处理好都点检的事,接着,柴荣又做了三项规划。

一、重新册立皇后。

柴荣的第一任皇后是天雄节度使符彦卿的大女儿宣懿皇后。显德三年(956),大符皇后病逝,她的妹妹成为了柴荣的继室。

显德六年(959)六月初九,册立符彦卿的二女儿为皇后(人称“小符皇后”)。

柴荣想通过亲上加亲的联姻关系,防止符彦卿觑觎皇位,还可以借用符彦卿的势力制衡其他觑觎皇位的人。

二、重新选定宰相人选。安排范质、王溥、魏仁浦等人共同参管枢密院(全国最高军事机构),打算借用健全的制度,让文官来制衡武将。

三、安排接班人。立皇子柴宗训为梁王,兼领左卫上将军;皇子柴宗让为燕公,兼领左骁卫上将军。皇子柴宗训,为指定皇位继承人。

◆壮志未酬身先死

一切都安排好了,柴荣再一次深情地看了看自己深爱的这个王朝,这个经过父子两代呕心沥血建立起来的大周帝国。

显德六年(969)六月十九日,带着自己未尽的雄才大略,和一万个不甘心,这个“五代第一明君”,永远地闭上了眼睛,享年三十九岁。

世宗诏命,传位给七岁的皇子柴宗训,就是周恭帝,由小符皇后垂帘听政,人称“小符太后”。

赵匡胤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兼殿前都点检。

范质、王溥、魏仁浦并列为相。

三文一武,共同辅佐周恭帝,执掌朝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周世宗柴荣的猝然逝去,带给后世诸多遐想和遗憾,他的生命多像一颗划破夜空的流星,璀璨而明亮。

《尚书》云:“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是说,不要偏袒不要结党,为王之道浩浩荡荡。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评价他说:“大国畏惧它的实力,小国怀念他的恩德,周世宗可谓接近《尚书》上的话了。”

世人评价他:“世宗诚创业造功英主也,使天假之年,其功业可比汉高祖。”

然而,历史没有那么多假设,所谓“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在每一个关键时期,总有一些伟大人物会被时代所选择。我们可以称之为“天之骄子”,亦或是“天选之子。”

总有一些人,会成为那个时代的佼佼者,成为历史长河里,最闪亮的星。

这一切,还要从那个让周世宗柴荣担惊受怕的小木牌开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