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2 太子府决断(2 / 2)

加入书签

赵慈景死的时候,是开化郡公爵位。赵慈景的嫡长子赵节,继承了父亲的开化郡公爵位。李渊当朝的时候,赵节还是小孩子,没有得到官阶。

李世民称帝之后,对小外甥赵节多有提携照顾。赵节在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官拜刺史。

唐朝的贵族子弟,在正常的情况下,仕途起步于宫中亲卫。贵族子弟从亲卫晋升到刺史,如果没有破格提拔,大概要到40岁左右。

李世民念在赵慈景的战功,也看在姐姐桂阳公主的面子上,数次破格提拔赵节,让他提前十年,当上了从三品刺史。相比于大多数贵族子弟,赵节可以说是进步明显了。

但人心不足蛇吞象,赵节有个表兄弟柴哲威,继承了父亲的国公爵位。柴绍是李世民唯一的嫡亲姐夫,他与平阳昭公主的嫡长子就是柴哲威。柴哲威啥也没干,就继承了父亲的国公爵位。

柴哲威的进步,也比赵节更快,很快便官拜右屯卫将军。

同样是李世民的外甥,柴哲威是国公,赵节只能是开化郡公,赵节跟柴哲威一比较,心态就崩了。

赵节觉得,自己身为帝女之子,又是功臣之子,还是太宗皇帝的亲外甥,不能满足于郡公爵位。赵节想像柴哲威一样,搞到一个光宗耀祖的国公爵位。

赵节生活的时代,已经没有大仗打了,通过军功获得国公爵位的机会很渺茫了。既然军功之路不通,那就只能走拥立从龙之路了。

李世民的嫡长子李承乾,虽然是太子,但是受到了魏王李泰的挑战。赵节和李承乾关系非常,自然便在李承乾和李泰之间,选择了拥立李承乾。

李承乾是长孙皇后所出的嫡长子,在母后活着的时候,太子地位非常稳固。长孙皇后去世之后,魏王李泰咄咄逼人。李世民偏向李泰,隐隐约约有了废太子的意图。赵节眼看着自己押错宝了,就坐不住了。

赵节铤而走险,撺掇李承乾走父皇的老路,企图发动第二次玄武门之变。李承乾的兵变,还在筹划阶段,就被李世民发现了,兵变自然就失败了。赵节作为谋反积极分子,被关进大牢。

赵节的母亲桂阳公主,积极营救赵节。李世民很无奈,如果他赦免赵节的死罪,就怕别的外甥也会效仿谋反。李世民总共有19个姐妹,他的外甥加起来有几十个。不杀赵节,不足以震慑帝甥们。李世民没办法,只好杀了亲外甥赵节。

赵节之死,死于不知足,死于“人心不足蛇吞象”。赵节老是喜欢和柴哲威等人攀比,结果把自己送上了死路,当然这都是后话。

李承乾心仪的对象也是赵节,见王仁表这么说,又见众人不说话,就将事情定了下来,让于志宁给他草拟奏章。

而在一旁的李刚和张玄素知道李承乾的秉性,见此事已定,也就不再说话,免得自己又被他训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