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夜 你知道的是需要你知道的(2 / 2)

加入书签

活跃的分享者有哪些特点?

对比发现,他们有这样一些特征:爱相同内容分享多个平台,他们可能既活跃在朋友圈中,也活跃在微博;这些人乐于尝试更多内容形式的分享,比如视频;活跃的特性也让他们有更多因兴趣认识的朋友与自己互动;此外,在分享工作相关信息方面,频率也高于其他人。

歌曲和视频也是用户会分享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视频分享的占比还有更高的上升潜力。

其它应用信息和商家红包优惠在分享中的占比并不高,相比过去可能还出现了下滑。

这说明,用户在社交网络信息分享中表现出了一定的克制和信息自净能力。

另外,工作相关信息的占比也达到了12%。这和微信承载了部分用户职场关系链相关,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用户在这里分享工作内容的需求和动机。

大城市用户使用信息过滤和屏蔽的比例,远高于三四线。相比其它年龄用户,70后群体更担心自己分享多,会引发好友反感。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70后也是更爱分享文章的群体,约50%的70后经常分享文章,而经常分享自己心情和生活状态的70后,占比只有36.8%。这一点和低于其年龄段的群体产生了明显差异。

若对比国内主流的三家社交网络,也可以发现一些差异。微信朋友圈:80后用户、用户更易在开心时分享、分享工作相关信息、怕分享多引人反感、因工作认识的人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都要高于QQ空间和新浪微博。

QQ空间:00后用户、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状态、分享没人互动会失落、同学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高于朋友圈和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90后用户、易在无聊时分享、经常分享有价值或有趣的文章、不同平台发不同内容、因兴趣认识的人和自己互动较多,这些方面的用户占比要高于朋友圈和QQ空间。

总体上,不同的社交网络逐渐形成了能代表各自风格的用户分享特点。

总结:社交网络世界是一个过滤后的世界,它并不能带给我们客观认知事物的环境,如果一个人过于沉迷其中,反而会影响他评估和观察真实世界的能力。

传播学里有一个词语叫“拟态环境”,这是美国学者李普曼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提出的概念,用来解释人们所看到的信息并不是对现实环境的客观反映,而是经过了大众媒体的重新选择、加工和组合。

如今,在社交网络上,人们看到的已经不仅仅是大众媒体,而是一个个经过个人和个人的好友们选择和加工后,分享出来的信息。这些分享反映了不同人的趣味、性格和利益动机。

我们仿佛把信息的选择权重新交到了我们自己手里,但与此同时,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经过选择和加工的“拟态环境”。这个环境依旧和现实环境有着距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