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关于艺术(2 / 2)

加入书签

女孩们吐了一下舌头,聚一块,拿着词跟着马东东的钢琴伴奏一块练唱起来。

叶志风就坐在一边,慢慢的看着他们练习。叶澜这些天其实看着没做什么,但该做的,却也都做了。七天无论中文还是英文的歌词,叶澜都给抄出来了,让他们没事念熟。现在大家都对歌词都挺熟的,现在谱上了曲,刚刚他们俩个版本唱起,其实都不很难。他们现在拿着谱子,主要是,是在中英文之间的转换。当然,现在叶志风发现,四个女孩每句词都熟。这是他其实是一直在跟各组的女孩们在说,不要只背自己的词,若是你对整首歌不熟,你们很难配合的。不过,对这些女孩们来说,时间太紧了,能背熟他们自己的就已经不容易了。可是,他们不知道的是,若是把整首歌背比只唱几句联想要容易得多。

在他们练习第二次时,有的女生已经放下了自己的谱子,他们应该之前已经分好词了,于是第三次时,他们开始按着之前分好的词来唱了,轮到叶澜的词时,他们都是合声,现在叶志风有点不担心他们这组了。之前一直听说他们组有些焦躁,而作为节目组,大家都有默契,他们除了上大课,其它时间,只有在学员们求助时,才能出现,比如现在。

叶志风知道这四个女生,这四位本来之前没有选择叶澜的,只是太多人选了叶澜了,大家都有点蒙,等叶澜帮那些人分好组,他们这几个剩下的,自然就和叶澜自动成了一组。所以基本上,当时大家其它小组也不看好这组,因为叶澜又不是神,她只是学霸,她又不是真的可以点石成金的。

而挑歌的环节也是,叶澜让组员们自己选,结果他们竟然选了一首慢歌,还是首老歌。大家觉得这组简直就是想自杀式选曲了。可是你们要自杀,为什么拉着叶澜一块?不过这样也更有戏剧化了,大家都等着了。现在,若是其它组能看到了他们的这个样子,一定会吓掉下巴。

“您重新编曲了?”第三遍唱完了,叶志风边上一个声音。叶志风回头,江宁不知道何时已经来了。

“她编的。”叶志风指向了江宁后面的叶澜。

江宁回头,好奇的看着叶澜。他在自己房间其实也在工作,结果叶澜敲门,若不是看到了叶澜背后的摄影们,他还以为叶澜因为昨晚的事找自己呢?好在他是那种习惯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性子,沉默中听叶澜说明了来意,他一周才来一次,现在有学员需要他,他自然要来。不过之前的舞蹈也不是他编排的,编舞有编舞的老师,只不过,叶澜不知道罢了。他过来,是以为她们在舞蹈的过程中有什么问题。

“你们自己重新编曲了,所以,舞蹈也要重新编?”江宁有点不可思议。

“我其实希望尽量保存之前的,不过我刚听完了叶老师改动,觉得也许我该听听您的意见。”叶澜拿上自己的图册,并把姐妹们招一块,跟大家解释自己的编排。

她的动作真的改得不多,但是改动的地方,都细节的。比如展现女性大长腿的抬腿动作,她改成京剧的劈腿,别看动作差不多,但力度不同,配上她重新配乐与节奏,整个舞蹈其实从女团风变为了中国风,哪怕他们现在还没有确定服装风格。

叶澜说到后来,其实就是马东东伴奏,她自己跳了一个全场,女团舞蹈讲究合作,但更讲究统一。她跳出来,大家也就差不多能想像到时会呈现的效果了。

“我能问一下,你为什么这么改吗?”江宁坐在地上,看着叶澜在钢琴的伴奏之下,从头唱跳到尾,做了一次十分完整的演出。

“这部电影我不知道你们看过没,电影叙述一位原苏联芭蕾舞男演员和一位美国黑人踢踏舞演员在策划出逃时结下的友谊。一个苏联叛变者逃到了西方,而一个美国黑人叛变者因理想的破灭又逃到了苏联。白人芭蕾舞者是为了艺术的自由而离开,而黑人踢踏舞者是因为反对美国侵略越南而愤然逃到了苏联。两人无论在肤色还是对艺术,对政治,对艺术的看法全不相同,但是最后,他们相互理解,并且相互帮助了。我觉得叶老师在第一场时,选了这首歌特别好,若是放在后面,这首歌就没意思了。这首歌代表了融合与理解。两位男主一白一黑,代表着白天与黑夜,芭蕾与踢踏代表了古典与现代。所以之前的舞美设计也想尽可能贴合这一主题。不过,我想表达的是,中外古今的融合。是流行与京剧的融合,我与姐姐们的相互理解。”叶澜认真的看着众人。

“你这么想的?”江宁呆滞的看了叶志风一眼,他真的只是来参加一个女团选秀而已,用得着想这么多吗?第一场让这群几乎不认识的女孩们一块唱这种歌,倒是有点意思了。

“我就是这么有深度。顺便说,这部电影不出名,但这首插曲得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叶志风给了江宁一个白眼,他才不告诉他们,他真的不是这么想的。他只是单纯的喜欢这首歌罢了,想想轻轻的叹息了一声,“你们若去看看电影里男主的芭蕾舞表现,就不会有人说自己看不懂芭蕾了。男主演本人就是逃亡西方的前苏芭蕾舞者,电影里男主的心路历程与主演十分相近,他用自己真实的感受感染了大家。那就是艺术的魅力!所以我一直觉得艺术就是这样,所有看不懂的东西,都是故弄玄虚,真正的艺术,就是极富感染力的。包括叶澜一直努力想向大家介绍的京剧,你们回头问叶澜要几张京剧现场的票,去真的看一场哪怕不是真正大师级的演出,你们都能感受到京剧之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