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 盐漠(2 / 2)

加入书签

阴军打仗,一般也很少使用火攻的战术。倒不是因为没有燃料(石脂就是很好的火攻燃料,古时用它来制造猛火油),而是地底阴间十分潮湿、阴冷,火攻的效果并不好。很可能好不容易才点燃了城头的防御工事,一阵阴风吹过来就灭了。尤其对于鬼魂来说,鬼火的杀伤力比明火强多了,但鬼火却烧不了建筑物。

土攻其实就是挖地道,用来对付高墙坚壁最合适。地道可以直接绕开城墙的防御,从下方出其不意地攻进城内,里应外合就可以攻陷城池,属于奇招。

但土攻的限制同样很多,其一就是对土质的要求很高,太硬挖不动,太松又容易坍塌;二是非常耗时,往往一挖就是几个月,地道还没有挖好,粮草都快吃完了;三就是太冒险,一旦地道被对手发现,进入地道的军队很可能就会全军覆没,直接被集体活埋!

炮轰则是冷兵器时代的末尾才出现的攻城手段,几乎就是专门克制城堡和盔甲的无解利器。明朝的红衣大炮就是杀伤力很大的前膛炮,完全靠**的爆炸力将沉重的铁球轰到城墙上,继而摧毁这些貌似坚不可摧的防御工事。

到了近现代,***技术更加高端,炸毁一道城墙已经不算什么难事。可这些热武器到了阴间地底却几乎变成了同归于尽的武器。想象一下,我们这边一门重炮轰过去,鬼城的城墙固然是塌了一个大洞,但爆炸的威力以及巨大声响带来的剧烈震动完全不亚于一次小型地震,很有可能就会使洞顶直接坍塌。到那时,恐怕不单单是鬼城,就连我们自己也会被深埋在地下!

所以,剩下的选择其实就只剩下两个了:夺门和蚁附攻城。

夺门便是强攻城门,并且至少需要一根攻城锤。最简陋最原始的攻城锤就是一根粗大的木头,由一队不怕死不要命的士兵抬着这根巨木,从远处助跑过去猛烈撞击城门。一次不行就来第二次、第三次,终究就有可能将城门后面的门闩撞断,继而冲入城内与敌军厮杀。

这也是之前甘圣带领夜游后军前往黑桃镇剿灭那伙鬼匪时采用的战术,虽然简单粗暴,却十分有效。但是夺门战术唯一的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安全地靠近城墙,以及需要付出多少条人命后才能奏效?

而蚁附攻城就更蛮不讲理了!

古代攻城战,如果攻城一方兵力完全占优又久攻不下时,暴戾的主帅就会孤注一掷,下令蚁附攻城。其实这个名称就已经描述得足够形象了,便是让人像蚂蚁一样利用云梯或者在城墙下搭起土台,直接爬上城头与守军交战。

这种攻城战术是最惨烈的一种,尤其是攻城一方必然会付出巨大的伤亡代价。所以一旦攻下城池,往往胜利一方就会进行屠城,对守军和城中百姓大肆报复。元朝时的蒙古军队就经常采用这种攻城战术,先驱使战俘和民工担土筑起土台,再派上自己的敢死队强行登城。破城之后,十有八九必定屠城。

可阴军的人数在这场攻城战中并不占优势,也没有那么多的兵力去浪费。为了攻占这么一座鬼城而损失宝贵的兵员,对于阴军来说绝对是得不偿失的做法。所以一项一项的选择排除之后,目前适合阴军采用的似乎就只有强攻城门了。

阴军众将校很快就对此达成了共识。不过,还是有人提出了另外的一些建议。比如张浦就提出了可以先派大嗓门的军士到城下骂阵,试一试鬼帅的“脸皮厚度”。如果它耐不住寂寞而愤然领军出击,在开阔地野战可就是阴军的强项了。

日游元帅觉得此计虽不算妙计,但试试倒也无妨,便同意了。于是,前面三日阴军就派了数名嗓门大,“骂功”又比较厉害的军士走到鬼城的射程范围外,大声叫骂,有多难听就骂多难听。

但是,阴军有人会骂娘,鬼军那边也是鬼才济济呀!

况且鬼军还占了地势高的好处,站在城头上对骂还能让声音传得更远。所以日游、夜游两位元帅即使躲在军帐中,也逃不掉这种无形的远程“心理攻击”。

“骂战”进行到第三日,由于不适应盐漠里干燥又带有咸味的环境,阴军士兵早已口干舌燥,嗓子疼痛。而明显技高一筹的鬼军反倒越骂士气越高。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日游元帅派出使者走到鬼城下,给守城士兵传话说:希望鬼帅能出来与他见一面,双方主帅就在两军阵前谈一谈招安之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