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33章(1 / 2)

加入书签

轴承。

十九世纪前机械时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作为机械设备中的一种最为重要零部件,后世几乎任何机械,都离不开轴承的运转。

或许这么说,会让人觉得轴承十分高大上,技术含量超高,超级现代。

但实际上,在后世的考古发明中,意大利人就发现,在奈米湖一艘建造于公元前40年的古罗马船只上,就已经有了早期的球轴承的实例:一个木制球轴承用来支撑旋转桌面。

它重要固然,却只是机械零件中,最基本的一个运转体系。

说白了,这个东西的运转原理十分简单。

比如说,在木板下放一排足够圆润的滚木,以此来减少木板和地面间的摩擦力,那这块木板和底下的滚木合在一起,就可以被称为轴承,虽然是简易版。

实际上,这种原始的轴承原理,早在公元前就已经被古埃及人,用于搬运金字塔建造所要用的巨大石料了。

在中国,这种方法也同样被智慧的劳动人民用于运输,只不过后来,这种原始版本的简易轴承,被‘更先进’的马车代替。

滚木发展成了马车的车轮,木板也得到‘升华’,成为了各式各样牢固且美观的车厢;轴承原理真正的精华所在被抛弃,再无人研究。

原本,轴承这种工业产物,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出现在韩睿,这个前世牧民脑海中的。

但云中守卫战中,韩睿看到用于近距离打击的巨石、滚木,居然都是从城墙上放下的绳子硬生生拉上去,甚至干脆就由人力硬抗上去的!

作为民夫,韩睿自也躲不过这种粗重活。

在经历了举起剑杀敌,放下剑搬运石木的凄惨生活后,韩睿脑海中首先蹦出来的,就是滑轮。

准确的说,是滑轮组。

用一些简单地木制支架固定,并按照科学的动力学计算,由多数定滑轮、和一定数量特定位置的动滑轮组成的,更加省力的简单机械。

按照牛顿能量守恒定律,每一个动滑轮,都可以将整个机械组的用功缩小二分之一,也就是一半。

举个例子,有一个一吨重的货物,如果你要用单动滑轮的滑轮组来据起他,就需要用五百千克的力。

而要是有两个动滑轮,就会是二百五十千克;三个就是一百二十五千克,以此类推。

理论上,如果你能够做出,整个体系带有十个动滑轮的滑轮组,那么,这个一吨重的物体,你只需要用不到一千克的力,就可以将之举起来。

也就是说,有了这个十动滑轮的机械滑轮组,你用绳子拉起这块一吨重的物体,就跟拿两瓶饮料一样省力。

当然,牛顿定律不是神仙术法,遵循能量守恒;所以,在滑轮组减小搬运物体所需要的力量的同时,也会增大整个机械所占的体积,也就是占用空间。

韩睿虽然前世只是一个牧民,但在那个十二年义务教育的世代,他还是上了一个三本野鸡大学的。

虽然那四年基本都是吃喝玩乐混过来的,但作为一个理科生,滑轮组这种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老师都不愿意把这么简单的内容作为考试题的东西,韩睿还是知道的——只要是不考的东西,学渣一般都会!

当时,他就建议做这么一个滑轮组,用来搬石木上城墙,被守将采纳。

但在实际操作的时候,韩睿失败了。

原因有二。

第一,没有合格的滑轮。

滑轮需要足够圆,中间掏空用以穿过绳子,外部得有凹槽固定绳索,但翻遍整个云中城,韩睿也没找到一个能用的——不会有人将此时昂贵的铁材,制作成‘无用’之物的。

第二,就是没有轴承。

没能找到铁滑轮的韩睿,异想天开的认为木滑轮同样可行,就让人将木材手工雕刻成自己需要的样子。

但木器粗糙的表面让摩擦系数大幅上升,麻绳和滑轮外的木刺让位于城墙上拉绳子的民夫叫苦不迭,纷纷丢下韩睿做出的滑轮组,宁可自己背着石木上城墙。

无奈之下,韩睿只好继续去做苦逼的搬运工,心中却将此事记了下来。

后来,战事爆发,战后韩睿受伤昏厥,醒来后又是一堆事,就将此事耽搁了。

直到被栾母放了出来,又被门口的栾毅经盯着不让出门,闲下来的韩睿无聊之下,才又想起轴承的事。

工业轴承,原理和木板和滚木的组合一样,用一大一小两个铁环,以及十几个铁球组成。

小的铁怀外部凹槽,大的铁环则是内部;然后在两铁环之间的凹槽处放入铁球,让三物固定,就算完成。

这样的话,内部小铁环即使被固定,那他与外部铁环的关系,也从互相摩擦,变成了两环之间铁球的滚动,再在铁球上不定期擦些油脂,摩擦力就几近与无。

做出来的轴承,可以用来做滑轮组搬运重物。

但是,韩睿再仔细一想,搬运重物的不是穷苦百姓就是国家——穷人没多少钱,而国家的钱又没那么好赚。

韩睿就把心思打到了有钱人身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