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1 / 2)

加入书签

(求收藏、求推荐)

孙正权说起大荒山上的野生菌,充满了无限的感情。他告诉我,在他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里没什么经济来源,每年就靠捡菌子卖钱,一年存一点,最终建起了现在居住的房屋。

我对孙正权说:“农产品只有形成商品,才能促进农民富裕。”

孙正权说:“这些年捡菌子力不从心了。八九年以前,我家俩口子为了捡菌子,到黑皮树垭口山坡上,睡一觉,天才放亮。王大才家俩父子,不等天明,夜里打着手电筒在豹子林找菌子。那时候野生菌价格最贵虽然不是很贵,但在上面花心思的人少。一个季节下来,菌子捡得多的能从山上找到几千块钱。”

我笑笑说:“你们真能吃苦。”

孙正权说:“菌子跟果树一样,也有大小年,跟气候雨水关系密切,今年出得多,明年就少了。现在鲜鸡枞每斤60-80元,见水清等每斤也能卖到20-30元,虽然价格涨了,但每到出菌子的季节,漫山遍野都是捡菌子的人,有捡来卖钱的农民,有休闲的城里人。菌少人多,再厉害的人,也就捡不了多少了。”

我说:“还是要有稳定的产业才好,不能老是靠天吃饭。”

孙正权说:“李书记你不知道,我们农村人挣点钱不容易,交通不方便,离市场又远,一年四季,能卖的就只有猪、鸡,还有苞谷,现在这个社会经济发展很快,什么地方都要用钱。那些年市场不好的时候,捡到了菌,要背到和平乡集市上去卖。遇上下雨,要走路去,走路回来。现在好了,有小贩来村里收,捡到就能卖,所以大家都起早贪黑地上山,能挣点是点。”

我一时愕然,不知道讲什么才好。这时孙正权站起来,说:“李书记,你休息一会,等会儿原路返回就行了,我再去上面的山林里找找。”

看着孙正权远去的背景,想着勤劳善良的大荒山人,我觉得我的工作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大荒山蕴藏着许多宝藏,等待我们去开发。

我提着提篮,从树木中一路走下来,又捡到几朵菌子。走到半坡,远远看到小路上有两个人,抬着一根5米来长的松木,一步一步往山下走去。我走近一看,是马连光两口子。马连光抬着粗壮的一头,马连光媳妇抬树梢一头,两人都把木料抬在右肩膀上,一根细木棍子,翘到右边的木料上面,抬到左肩膀上,两边肩膀用力,形成平衡。

马连光媳妇看见我赶了上来,招呼男人一声,两人同时把细木棍子从左边肩膀上抽出来,直立在地上,把木料放在木棍子上面的杈上,保持平衡。这根神奇的木棍子就是老刘老师所说的打杵。木料由打杵支撑着,两人可以歇歇气。

看到马连光两口子把木料支撑好,我才敢跟他们打招呼:“这木料很沉吧?”

马连光说:“半干不湿的松木,沉得很。”

我问:“你怎么不找个男人同你抬,你看你媳妇都快吃不消了。”

马连光媳妇大声说:“李书记,不怕你笑话,论力气马连光还不如我,我抬得动的他不一定抬得动。”

我笑了起来。

马连光媳妇胳膊和腰、腿都很粗,梳着两根长辫子,脸扁而大,皮肤很黑。

我问:“你们这木料是要抬去建房子吧?”

马连光媳妇说:“是的呀,你们村上补助我们8000块钱,我们得把房子改造好,老房子柱子不行了,这根木料抬回去做柱子。”

我问:“你家房子什么时候能改造结束?”

马连光咳了两声,说:“再有20多天就改造结束了。”

我说:“你这进度有点慢了,请点人帮忙你做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