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湘潭第13部分阅读(1 / 2)

加入书签

的生平介绍,及湘军志、湘军记等史籍中的相关介绍,加上一些湘潭地方史料,湘潭之战的双方人数、参战将领、兵力部署、伤亡情况、具体战斗、具体战法都清晰了。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水印广告测试不仅是轮廓,血肉也丰满了。在进一步琢磨的过程中,我又发现,湘潭这座美丽的城市在历史上经受过无数次血与火的战争清朝咸丰四年的湘潭之战涉及的范围内几乎涵括了湘潭所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就是说,这一本书能够巧妙地把涉及到湘潭历史上所有惊天动地的事都扯进来。湘潭之战要涉及所有湘潭历史上的战争。陶侃驻兵石嘴垴,何腾蛟守湘潭,与湘军战壶山、唐兴桥之战等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想象不出,塔齐布战湘潭与陶侃湘潭战和何腾蛟湘潭守,这些人物在某些问题上的感受是否一样又进一步发现,湘潭的多次血战中,进攻方往往胜利,守战方往往失利。这些偶然事件之中是否有一些必然、共性

我庆幸生活在这座中小城市,这座中小城市名人辈出决非偶然之事。这里产生了湘军、产生了曾国藩和、齐白石、彭德怀等中国近代历史上极具影响的人物。除了他们各自奋斗之外,湘潭的山水、历史对他们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青年时的以邻里的曾国藩作为参照物,他曾肯定地说:“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备无缺。”于是,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湘潭产生,与湘潭的历史文化情结分不开,尤其是近代。湘军的影响,深远百年,至今仍在。湘潭被喻为“伟人故里”,但人们就是忘记了它同时也是湘军故里。这个顺序应该是:湘军故里产生了一批湘军人物湘军人物影响了及其近代的湘潭人才会有伟人故里的出现。今人的成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湘潭之战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早期湘军的命运,说得直白一点,此战胜了,湘军就有可能继续存在;败了,湘军就得卷铺盖各自回家,以后的惊天动地的故事就没有了。所以当时龟缩在长沙的骆秉章也好,曾国藩也好,左宗棠也好,以及其他头脑清晰的湘军人物也好,都只有一句话一切等待湘潭战事的结果。省城看湘潭,湖南看湘潭,全国在看湘潭。当时这些风云人物如此看重湘潭,使我更觉此战的意义非同一般。进一步分析,它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例,是近代中事史上的赤壁之战。等等,不足一一而论。

有一次,我在大雨之中驱车陪友人观景至望衡亭下,我指着湘江说:此江中必到处是白骨累累。友人说:“如此江山胜迹被你说得毛骨悚然”我说:“历史上在湘潭发生的各次战争与灾难、与上游战争湘水漂流下来的尸骨,必聚于湘潭城下之深潭。”后来果然听到湘江上的挖砂船不时地挖出咸丰年间的宝剑与坛坛罐罐。湘潭有一批古董收藏者,他们的收藏物中以清代的古董为最。这种透过表象的思索、这种逆向的思索使我创作欲望空前高涨。今年春节,正是人们彼此拜年的时候,而我闭门不出,沉浸在湘潭之战的快意之中,那种想象古战场战事的兴奋、那种神交古人的喜悦是许多人难以想象的。四个月之后,初稿出来了。虽然,不尽人意,但我确以为做了一件湘潭人应该做的事。

“真实地再现”,读者必问:“湘潭之战”到底是历史,还是文学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我可以这样说:湘潭之战是用文学的方式再现咸丰四年湘潭之战的历史。应该说,具体的细节都有历史的影子。有的可能是一句话就扩展为一个故事。另,一些枯燥的历史记载使之形象化,一些诘牙难懂的文言文将之译释成白话,这也是我在本书所要做的工作。为了尽量让读者相信本书的真实,我还不时地将各种文献的原文引用上。因此,本书也就文学不像文学,历史不像历史。这样做的目的,让读者可以有想象和分析的空间。

虽然是一本历史文学作品,但我心中更愿意读者相信它是历史,因此,站在历史长河的角度,在读者读完全书之后,我在后记中必须责任地指出下列几处情节有虚构的成份,不能作为历史史实引用湘勇与太平军兵卒到习园嫖妓;陈玉成送县志给石镇仑;太平军驱捰体娘子军上阵;彭玉麟纵谈龙泊湾等。

湘勇与太平军烧杀抢掠强jian的事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习园是一处红灯区,也是事实。但是两军开打,两边的士兵到一处娱乐场所嫖娼,这种可能性不大。太平军驱捰体娘子军上阵一情节见诸于长江中下游战事,那是在太平军中后期战局已趋不妙的情况下使用,娘子军、童子军的使用是事实,但我将这段史实移花接木到了湘潭之战。还有,发挥历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作用,借名人之口来纵谈龙泊湾,为房地产作宣传,彭玉麟地下有灵的话可能也会愤慨,故在此,必须申明为虚构。阐释了这几点,良心稍安。

除此之处,由一句话、由一件史实拓展成为一个故事,这样的虚构情节在历史文学作品中应该是允许的。之所以在后记中如此赘言,基于作者的两难心态湘潭之战说它是历史,它又是文学;说它是文学,它又确确实实是历史,且其中自认为还有许多新发现,这些发现对于湘潭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应该是有参考价值的。

读过初稿的人又问:“为什么要把湘军和太平军中许多丑陋的一面如此细致地体现出来”

我虽为湘人,也景仰前辈先贤,但决不盲从。真实才是力量。我们的前辈与我们一样,吃五谷杂粮,喝湘江之水,他们的思维与今天的我们没有什么两样。

人,生活在现实之中,衡量一个人早已不是用“好人”与“坏人”的概念了。坏,也有坏得可爱的地方。如曾国藩吊起三角眼大叫:“过旗者斩”而湘勇们就绕而过之;湘勇利用战争的空隙掳货船而上,唤乡人用独脚轮车运脏物,之后听凭空船漂流下去,发出那种狡黠的狂笑,等等。

我们常听到女人如此称赞男人:“你真坏”一群从泥土中拨出腿出来的山野之氓,一开始并无“先天后忧”的远大理想,只有在见多了世面、解决了衣食住行之后,才会有第二个层次的境界。而对于太平军反人道、反理性的一面,也只有今天越来越趋于客观的学术空气下才能畅所欲言。湘军与太平军是不是一批“坏得可爱”的男人请读者自己去评判。

在写作本书时,湘潭许多人士给予了我鼎力支持。如湘潭市地方志专家周磊先生,年逾古稀,仍笔耕不辍,给我提供了大量的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何歌劲先生,湘潭地方文化学者,我们一个共同的母校湘潭县第八中学的校友,此前已积累了许多湘潭之战的资料,并惊奇地发现湘潭历史上的多次战争与灾难的共性与异性,他曾有街垒承载的历史一文,也许今后他会以此为依托拓展成另一角度来观察的湘潭之战,以此来反映一个城市构建和谐的代价。我期待着。征得他的同意,他将他的一篇论文作为本书的代序。还有许多许多的朋友,在此不一一列出。

我只想说明一点,湘潭众多的学者、专家、作家、文人,他们的智慧,水平都远在我之上,我唯一有所不同的地方可能就是:想到了就去干“无知者无畏”,边学边干。

本书肯定还存在诸多纰漏,肯定还存在记叙不全不备之处,就当是一次资料积累吧恳请各界朋友衷心指正,以使我进一步修改,使之在出版时臻于完善。

是为后记。

唐徽

2oo7年4月于湘潭砂子岭

从古籍潭城纪事看湘潭之战

从古籍潭城纪事看湘潭之战

何歌劲

湘军与太平军湘潭之战在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太平天国晚期名将李秀成在自述中总结,“计开天朝之失误有十”,其四为“误不应发林绍璋去相谭湘潭,此时林绍璋在相谭湘潭全军败尽”。

王闿运在夜雪集≈8226;自鸭婆豅至马坡有怀智亭≈8226;小序中谈及此段经历时说:“智亭塔齐布6军既移湘潭,曾涤公国藩躬率水军败于靖港,时左季公宗棠参巡抚骆秉章军谋。余闻败,飞书告左,以为城中无兵,巡抚宜急出镇抚,且问策焉。使者还报曰今无可为计,且须湘潭音。余知死矣。俄而捷报果至,余亦生矣。”

郭嵩焘评〈湘军志〉谓“湘潭一战为湖南安危一大转机”。

李元度曾文正公行状称“贼自称乱以来,至是始受重创,大局转关自湘潭始也”。

王定安湘军记说:“是役也,八日内获胜者十,斩馘万人,凶渠伪目多毙于水火,解散以万计,群贼互疑2,自相屠戮者复数百人。为湘军初兴第一奇捷。”

罗尔纲先生李秀成自述原稿注评价:“这是太平天事上大失败的一役,并且是具有关键性的一役。自经此役,太平天国无力再图湖南,而曾国藩编练的湘军,遂乘机东下,攻陷武、汉,进犯九江,其关系太平天国战局的重大如此,故李秀成列为天朝十误之一。”

朱谐汉为太平天国大辞典所撰湘潭之战词条称:“湘潭之战太平军阵亡万人,溃散亦以万计,船只被毁近二千艘,是太平军出广西至长江一带首次受到的严重损失,对此后战局影响极大。林绍璋因此革职,太平军被迫撤出湖南,由此西征战事转入战略防御。”

对于湘潭之战这一重要战役,以往据以研究的资料,主要是曾国藩的战报奏折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很难对战争原貌作出更具体的描述和更详尽的探讨。而湘潭文史大家李寿冈先生所藏潭城纪事,恰可补此役史料之不足。此书在199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太平天国大辞典中未见著录,网上查索亦无信息,因此可以断定为湘军及太平军史料的新发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