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众人遇隐士(1 / 2)

加入书签

上官文卓一行人快马加鞭,欲将马车赶往凌云山。大约近一个半个时辰之后,马车进入一片空旷僻静的山野。偶尔几声清晰婉啭的鸟语外,便是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文卓见这里并无外人,便对其他五人道:“咱们将这些箱子打开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财宝”

其他五人也凑了上来想看个究竟,文卓将最上面的一个箱子搬下车来,打开一看。里面果然全是银锭,每一银锭上有”崇祯16年8月,纹银5o两“的铸字。文卓大喜道:“这些果真是大西军的财宝。”接着他又打开一箱,里面是些珠宝玉器。文卓又道:“看来这几箱财宝价值不菲,必能为抗清作出很大贡献。”

赵震南道:“这些财宝,咱们将它拿来招兵买马,足以成立一只数千人的军队了。”

温婉婷道:“组成军队又怎样,没有战争经验的良将和军士,这样的军队怎敌得过清军。”

文卓道:“是啊,大西军久经沙场,军纪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大西皇帝张献忠坚决拒绝清军的诱降,那才是抗击清军的中坚力量。这些财宝当如数奉还,才能让它起到应有的作用。”

众人赶紧收拾好后,又继续向前行进。此时天色渐渐暗淡下来,黑夜快要来临。顺着大道一眼前望,竟寻不着客栈小店,更无人影可见;惟见侧面山腰间有一处农家院落,如云似雾般的炊烟从青瓦房顶间弥漫开来,又很快消失在吹来的山风里。文卓牵马步行与六人顺着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绕过一座山梁,来到了一处叫着文家沟村的院落里。来到院落边时,天上已经是初月如钩、淡星微现。

文卓六人走到一农家院坝前,出来相迎的是一位年愈六旬、精神矍铄的老者。上官文卓对老者施礼道:“大爷,我们途经此处,没有客栈,还请您允我们在你家借宿一晚。”说完,拿出些散碎银两递与老者。老者拒绝道:“有客人来,我们已经很高兴了。只是寒舍简陋,你们若不嫌弃,就请忍耐着住一宿吧。”

文卓道:“我们一行六人,多有打扰,还请大爷您准备一下咱们六人的晚饭。这些银两您一定得收下,否则我们实在不好意思进你家门啊。”

老者听得文卓如此说,只得收下银两,又热情地将六人引进屋后道:“真是巧了,平时很少有外人来,今晚我们文家院里来了两拔客人。我家中正有空房两间,待会儿晚饭过后,你们就可好好歇息。”

文卓听后,机警地问道:“大爷,您说在我们之前有两拔人,那我们是第三拔了吧”

老者道:“是啊,第一拔有三人,看上去一个年近四十的阔绰的商人打扮,另外两个看上去较为年轻的象是随从,他们住在院中最左侧的我堂兄的家中。第二拨人也有六人,去了我二弟家里。那六人看上去象是跑江湖的,看上去给人很不踏实的感觉。”

老者正说着,一老妇人从厨房里将晚饭端了上来。老者道:”晚上是南瓜稀饭下泡菜,大家可别嫌弃啊。”

梅庆书道:“稀饭下泡菜,已经很不错了。”

文卓道:“在这夏天里,稀饭解渴,泡菜酸脆,那真是美味啊。”

丁香兰和欧阳雅晴也相继端着碗拿着筷从厨房里出来,将饭菜端上桌来。丁香兰对那老妇人道:“婆婆,你也来吃啊。”

老妇人乐呵呵地笑道:“看你们年轻人饿坏了吧,别客气,大家快吃吧。”.

八人围坐在饭桌前,桌上两大盘用刀切好的泡豇豆、泡黄瓜让一路奔波的上官文卓著六人吃得津津有味。

这时,赵震南一边吃着,一边对老人说道:”大爷,您贵姓啊,看你红光满面,气色很不错啊。身体也挺硬朗的,请问您老今年高寿啊“

老者对六人自我介绍道:“老夫姓文,名耀武,今年刚才过六十。”

老者见六人形容气度不凡,闲聊间,话语多了起来。他对六人道:”十多年前,我本是都司左良玉麾下的一员部将。崇祯元年七月,宁远卫发生兵变。老夫那时也因朝廷拖欠军饷和文官歧视武将而忿忿不平。八月上旬,兵变被平息。左良玉被罢官,我也愤然离开了军队,回到家乡过我的田园生活。“

上官文卓道:”原来文大爷是带兵之人啊,现在清军入关,天下大乱。清军占领汉字中之后,从情势看,下一步,应该是入川进攻大西军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