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章 大战开端(2 / 2)

加入书签

萨尔浒、尚间崖及牛毛寨战事失利消息传至明朝都城顺天府,顺天府米价立即陡涨。

明军主帅杨镐兵败之后立即引咎辞职,后被拘押,崇祯二年(1629年)被处决。杜松与刘綎已死于战场,马林也于3个月后在开原战死,明军四路主将四人已失其三,仅有李如柏始终未遇敌,但在战役之后数日即为言官弹劾。一年半后,辽东局势更加危急,此事再被提及,李如柏自杀以明志。

结合之前杨镐的做法,和兵败之后的处境,他可以肯定的是,杨镐一手葬送了十几万大军,这场大战,他要付首要责任。可是他却没有被处决,反而很滋润的活到了崇祯年间。朝堂之上,也只有东林党有这个实力。崇祯年间,局势已经是恶化的不行了,东林党人也堵不住悠悠众口,这才不得已让他被处决。

后金军的胜利,不但使其政权更趋稳固,而且从此夺取了辽东战场的主动权。而明军自遭此惨败,开始陷入被动,到天启年间,辽阳、沈阳、广宁等重镇相继失守,明朝退守辽西,完全陷入被动,局势万分危急。

明朝方面自此由进攻转为防御,后金方面由防御转为进攻。明朝最后失去大部份辽东领土,山海关以外仅余少部份土地如锦州、宁远、杏山、塔山等地,直到明崇祯十七年四月二十二日,吴三桂降清,清军入关,开始建立在全国的统治。

这场战役,让明军这些年仅剩的可战之兵一朝丧尽,九边重镇的将军也是死伤殆尽,从此九边的防备体系几乎崩溃。这也是之前他为什么这么重视这场大战的原因,这真的是国运之战。

而等到后来,天启年间虽然涌现了大批的青年将领,但明朝一方大部分都是防守状态。至于袁崇焕,呵呵,别看史书上把他写的多么伟大,稍微了解明朝历史的人都知道。此人就是一个吹牛大王,什么五年复辽的空话。在他手上,天启年间耗费无数人力物力的关锦防线如同虚设,野猪皮甚至都打到了京城。

在他主镇辽东后,局势恶化的非常快,原本还能防守偶尔也能反击一下,后来就是彻底的龟缩不出,摸不到野猪皮了。而他因为私怨,擅杀毛文龙。导致东江镇群龙无首,士兵人心涣散,很多都投降了后金,清初的四大汉人藩王,有三个在毛文龙的手下。

毛文龙设立的东江镇是大明朝在辽东的重要基地,也是抗击后金的桥头堡,就像是在后金的后方打入了一颗钉子,让他们没法全力进攻大明。可毛文龙一死,东江镇很快就被后金拔掉了。从此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关锦防线在他面前是形同虚设,来去自如。他前脚刚死,同年,后金就直接打到了京城,你可以想象一下。

可以查一下,对比一下毛文龙和袁崇焕的战功,你就知道袁崇焕是多么水了。他就跟杨镐是一个货色,志大才疏,还喜欢吹牛,他简直就是后金的大功臣,崇祯杀他真的是杀得不冤枉。

现在的建虏刚刚建国,是他最好对付的时候。因为他此刻也是内忧外困。他此时并没有一统女真,大败蒙古,收服蒙古诸部。他不过是女真里面实力最强的一位,后金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势力集合体,有点像部落联盟的意思。他的威势都是建立在对大明战争的不断胜利中,一旦他不败的神话破灭,这个势力集合体顷刻瓦解。

甚至是不用出手,女真自己就会打起来。所以,这一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第二天寅时,全营士兵集合点卯,安排人守营。斥候也回来了,说杜松在昨晚上,就已经开始进攻吉林崖,久攻不下。

张道真挥手示意他下去,他知道,野猪皮马上就要来了!

天色微亮,远处传来阵阵马蹄声,蹄声如雷,沉闷有力,仿佛是踏在心上,轰隆作响。旌旗猎猎,长枪林立,气势如虹。他们一身毛皮子甲衣,头顶光滑锃亮,只有脑后留着一小撮辫子,就像老鼠尾巴一样,十分滑稽。但是那一身彪悍的气势,没人敢忽视。

一场大战,定鼎之战就此展开!

ps其实我觉得挺羞愧的,有点对不起现在正在追读的十几个读者。我是新人新作者,没有开过小号,第一次写书。所以在写一些情节上难免笔力不够,现在就是这个情况。很尴尬,我却没有办法解决这件事,所以只能缩头当鸵鸟了。再次,向正在追读的朋友们说一声抱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