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边区的发展(2 / 2)

加入书签

肉、禽、蛋这三样便是张建国提升士气的法宝,现在部队每天都可以吃到肉、禽、蛋,士气现在已经升到顶点了。

所以张建国对两个地方异常关心,有空便会去这两个地方,甚至带在这两个地方的时间,比军营都要长。

而这次徐达找张建国,他便在养殖场,徐达只能去养殖场找张建国了。

徐达的车还在半路上,天忽然下起雨来,好在徐达这个是皮卡有可以挡雨的地方,要是吉普那种帆布做的挡雨棚,那真是外面大雨,里面小雨。

雨季快到了,边区这段一段时间经常下雨。

这里处于亚热带高海拔山区,热空气从平原过来与冷空气相交,雨量充沛,而且雨来得很快,没有什么乌云压城,直接就是兜头而下。当然去的也快,经常下了几分钟大雨,天空便放晴了。

根据徐达收集到的地质资料,本地的年降水量达到两千毫米以上,但春夏相交之时也就是雨季开始的时候,但秋冬季节雨量却就稍显不足。

正因为雨热不同期,边区的粮食收成总也高不起来。哪怕徐达花大力气从国内召集几个农业专家来指导,而且还有了良种、化肥,本地的粮食亩产也只有三四百斤,远低于国内平均水平。

而边区的财政收入有1亿多,徐达根本看不上农业收上来的那点税,所以边区种田一直的免税状态,但即便这样,边区的农民收入也不是非常高只比国内农民好一点,不用交公粮,他们可以吃得饱,想要购买家电等工业物品却没有钱。

他们想要购买其他物资,还需要帮助边区打工,好在边区一直在做基础建设,想要的人力无穷,边区的农民算是第一批农民工。

农业专家也建议徐达,在这里多开辟一些甘蔗田,和橡胶树这些经济作物,这样更加能提高本地农民的收入,粮食以他们这样几万人的小地区靠国内购买就足够了。

徐达也才不把心思放在农业上,决心依赖进口来解决粮食问题,虽然国内粮食也不多,但供应不到10万人的边区还是做的到的。

雨下得很快很急,一会儿工夫,眼前的世界就整个变得朦胧了,密集的雨水仿佛连成了一条条雨帘,视线看出去,景物都是曲折波动的。

饲养场在新城的南方,徐达被安排在城南工业区再靠外的一个圆弧形山谷内。

这个山谷面朝大江,其余三面都被两百多米的小山包围。北侧靠江岸处有一个三十来米的缺口,正好作为进出通道。

徐达原打算把这里作为水泥厂所在地。但后来考虑到距离工业区还是太近了,水泥生产扬起的粉尘可能对工业生产造成不良影响,最终改为大型饲养场。

边区发展一个地方最紧要的是什么,徐达认为是如何服务好人。毕竟边区在安全上根本不能和国内相比,要是不能在其他地方超越国内,国内的人是不可能跑危险的边区来的,毕竟这里几年前还在打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