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快速发展(2 / 2)

加入书签

所以徐达打算买一些二手设备,自己在翻修一下使用。

而这个计划也得到了张建国的同意,但是让徐达唯一没有想到的是,人手居然成为唯一的阻碍。

徐达这个区不过1万人,全部的都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徐达让他们做一些体力劳动他们还可以办到,但是要运转工厂显然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了,哪怕这是一套最简单基础的工业设施,也想要小学以上的学历。

所以徐达根本没有工人,而要想找人工到这里来显然徐达是办不到的,毕竟国内工人是国家的主人,大家现阶段生活的好,根本看不上徐达他们这危险的穷乡僻壤。

国内跟21师做生意感觉不要太爽,对方要的都是自己有的,不像外国客户,对国内的产品挑三拣四,这也嫌弃、那也觉得技术落后,甚至连二手设施都要,一点不挑剔,简直是给啥要啥。这样的钱赚来一点技术含量都没有。

而且他们现在也知道21师有钱,在香港一次卖翡翠就得到了300万港币,根据国内的计算以香港对翡翠的消耗,21是每年可以得到差不多3000万港币,这可是一笔不小的外汇,再也不能把他们的穷人对待了。

以21师不过1万多人的小地区,平均算下来人均收入超过3000港币,换算下来,他们的gd居然超过1000元,国内没有一个县市可以比的上他们的收入,这真是坐火箭成为发达地区了。

这差点让大家三观碎裂,看上去如此贫穷的地方居然如此有钱,他们的外汇虽然对整个天朝来说算不上什么,但是对于云南来说可不是一笔小数子,于是当地政府对徐达那里开始无比关心。

对于边区要建立五小工业,他们自然举双手欢迎,只有买了这些设备,以后要升级换代重要找他们继续的,

只是没有想到徐达东西买了,还想请人帮着培训。

这就非常难办了,毕竟穷乡僻壤没有几个人想要去。

于是徐达只能祭出钞能力,每个到这里的工人师傅工资超过内地3倍,技师5倍,像八级工这样的高级技师10倍工资。

有了钞能力,就完全不是问题了,国内马上帮徐达安排。

不过徐达因为这件事情想到了要培养他们边区的工业人才,而老师就关键。

但他们边区连一座学校都没有,一位老师也没有,这有难住了徐达,没有办法阻挡只能再次找到国内想要一些老师支援。

这个算对外援助了吧,不符合一般商业往来范畴啊?再说,我们自己的老师也不够用呢。

于是徐达祭出了是劳务聘请,并且答应他们每接受一名老师,就交给当地政府100元劳务费,这要是有100名老师,就是上万元,要知道现在可是万元户的时候,这笔钱对于贫瘠的县城也是一笔不小的数字。

于是县城的领导马上改变态度道“可以聘请那些下放劳动的老师,总比让他们一辈子蹲在农田里好吧?”

甚至他们还想让边区招募更多的老师,这100人那里够,下放农村的老师没有十万也有几万,随便选也要几百人,于是徐达付出了3万元,等到了300名老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