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辞官(1 / 2)

加入书签

南京城内的大小官员闹得一地鸡毛,远在苏州的马铖却安然自得的到处闲逛。现在南直隶的梅雨季节已经过去,但是进入台风多发季,所以马铖的军队还在城外一动不动,只能等到月份秋高气爽才能行军。

军中没了事情马铖自然乐的休闲,这一个多月将苏州城内外所有的名胜古迹逛了个遍,今天带着常青还有手下的心腹来到寒山寺参观碑林。

寒山寺是中国十大名寺之一,唐代贞观年间,当时的名僧寒山、希迁两位高僧创建寒山寺。一千多年内寒山寺先后五次遭到火毁,最近的一次在万历四十六年,主殿被大火烧毁,在第二年修复,所以马铖现在看到的寒山寺刚建成不到三十年。

当然马铖不懂寒山寺的历史价值,他能知道寒山寺的名头,完全是因为读过唐代大诗人张继那首脍炙人口的枫桥夜泊,这次到了苏州自然要看看张继的真迹。

张继的诗保存在寒山寺的碑林中,不过宋代王硅所书的第一块诗碑已经毁于战火,现在的枫桥夜泊是明末家文徵明所写。碑林中除了张继的诗外,还有历代文人留下的其他诗碑,比如岳飞、文徵明、唐伯虎等等。

现在的马铖身穿一件湖绿色的长袍,手拿折扇,头上戴着一顶山河四方巾,如果不看他露出凶光的眼睛,就如同赶考途中,来这种瞻仰历代家手迹的举子。

马铖看着张继的诗,摇头晃脑的念道“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果然是好诗啊!”

马铖刚念完,边上就有捧臭脚的恭维道“大帅,这首诗的意境十分到位,将张继的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

陪同马铖来参观的寒山寺主持性心大师看了看这个说话的人,发现这个人虽然长得横粗,像土匪多过读书人,但说出来的话到十分贴合张继的意境。

“这位施主说的很对,张继于天宝十二年考取了进士。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江南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在一个秋天的夜晚,张继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他被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马铖听性心大师说完好悬没笑破肚子,刚才捧臭脚的正是马铖手下的蛮子安镇南。

安镇南是贵州的彝人,汉话都说的不太利索,不过到了南直隶后,害怕周围的同僚笑话他没有学问,在加上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要增加自己的水平撑场面,所以找了几个落第秀才教自己诗文。刚刚安镇南能说出张继的意境,大概是他手下那个文人教他的,然后背出来给自己长脸。

马铖忍住笑说道“老安的水平见长,很不错,以后你们都要学习老安,

不要一学习就喊头疼!”

今天跟着马铖来的除了王显安镇南以外,还有田伯光、顾勇、顾兴、王双等几位将领,这几个家伙水平和安镇南差不多,都不是什么读书的料,现在看安镇南得大帅夸奖,一个个气的心中暗骂安镇南溜须拍马。

王显是长史,还兼职军中的主簿,马铖没时间上课的时候就有王显代为教授这帮家伙识字,所以和军中将领关系不错。

王显笑着说道“大帅,几位将军学习很用功,已经能记得七八百常用字了!”

中国汉语的常用字也就一千多个,能记住七八百日常书写完全没问题,马铖也十分满意,刚要开口夸奖这几个家伙,这时一个亲兵慌慌张张的走进碑林,来到马铖面前单膝跪倒说道“大帅,城内布政使张大人,请大帅回城有要事相商!”

张孙振叫自己回去,难道有什么好事?马铖不敢耽搁,与性心大师告别后,带着手下骑马赶回苏州城内。

等马铖进入张孙振的三堂书房,发现陈子龙也来了,并且和张孙振二人一起长吁短叹。

难道发生什么事情?马铖赶紧上前问道“叔叔,喊小侄回来可有什么事情?”

张孙振看了马铖一眼,叹了口气说道“哎,贤侄,京中出大事了,你说的那两条新法走漏消息了,现在城中乱成一团,朝中那些清流御史不肯放过元辅,非要逼着元辅辞官以谢天下文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