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粤菜之争(2 / 2)

加入书签

“甚好。”

两人瞬间开始忙碌做菜起来。

要说到粤菜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广东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和风俗习惯密切相关。

粤菜具有海纳百川的根基,善于取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常学常新。粤菜的移植,并不生搬硬套,乃是结合广东原料广博、质地鲜嫩,人们口味喜欢清鲜常新的特点,加以发展,触类旁通。由北方的“爆法”演进为“油泡法”;由整形烹制的“扒”改进为分别烹制分层次上盘的“扒”,扩大了用料范围;引进西餐的焗法、吉列炸法、猪扒、牛扒,改造为自己的烹调方法和名菜;借鉴西餐的sauce(调味汁)做法,首创了粤菜的酱汁调味法等,无不体现出粤菜的创新性。

广东地处亚热带,濒临南海,雨量充沛,四季常青,物产富饶。故广东的饮食,一向得天独厚。早在西汉《淮南子·精神篇》中就载有粤菜选料的精细和广泛,而且可以想见千余年前的广东人已经对用不同烹调方法烹制不同的异味游刃有余。后来,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带来了“烩不厌细,食不厌精”的中原饮食风格。漫长的岁月,使广东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再根据本地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考究、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近百年来已成为国内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响的饮食文化之一。

粤菜不断吸收外地特别是中国北方烹饪技艺和西餐烹饪技艺,灵活善变,贯通中西。粤厨们秉持着广东人那种灵活多变的发散性思维方式。他们具备一种素质,就是对一切可吃的东西,总是无休无止地进行研究,怎样才能把它们加工得好吃,更好吃,以满足人们“常吃常新”的饮食要求。

粤厨们还敢于对传统大胆否定,不断进行过滤、筛选。例如粤菜的烹调理论,有“猪不落姜、羊不落酱”的说法。意思是说烹调猪肉、羊肉时,不能加入生姜与酱油,否则会使肉类的鲜味丢失。年轻一代的粤厨们,勇敢地突破了前辈们留下来的戒律,通过不断探索与研试,一批诸如姜汁爆肉片、酱烧羊蹄、xo酱羊排等创新菜肴被推出应市,并深受消费者欢迎。除了正式菜点,广东的小食、点心也制作精巧,而各地的饮食风俗也有其独到之处,如广东早茶,潮州的工夫茶,这些饮食风俗已经超出“吃”的范畴,成为广东的饮食文化。

钟天正此次选做的是,萝卜牛腩煲。

牛肉有补中益气,滋养脾胃,强健筋骨,化痰息风,止渴止涎之功效,适宜于中气下隐、气短体虚、筋骨酸软、贫血久病及面黄目眩之人食用;水牛肉能安胎补神,黄牛肉能安中益气、健脾养胃、强筋壮骨。萝卜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萝卜含丰富的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锌,有助于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帮助消化:萝卜中的芥子油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加食欲,帮助消化;帮助营养物质的吸收:萝卜中的淀粉酶能分解食物中的淀粉、脂肪、使之得到充分的吸收;

钟天正用到的食材有牛腩(腰窝)、白萝卜、柿子椒、大葱、姜、老抽、味精、盐、江米酒、植物油、淀粉(玉米)。

钟天正将牛腩切块;白萝卜去皮,洗净,切块;葱洗净,切段;姜去皮,切片及末;大标去皮,切末备用。锅中加半锅水烧开,放入牛腩煮滚,捞出浮油,加葱段和姜片,小火煮半小时,捞起沥干。锅中另倒2大匙油烧,爆香姜末和蒜末,加入a料炒匀,放入牛腩、白萝卜、八角及b料拌炒,盛入煲锅中,大火煮沸后改小火煮至肉烂,再加c料色芡,即可端出。即完成萝卜牛腩煲。可作为端午节美食。牛腩切小件,氽水。白萝卜切条,放入沸水中煮少许时间。起油锅,放入葱姜末煸炒,赞米酒,倒入牛腩,加上汤、老抽、盐、味精、红椒丝焖煮。待牛腩上色入味,倒入白萝卜,勾芡,淋油即可。牛肉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组成比猪肉更接近人体需要,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生长发育及术后,病后调养的人在补充失血、修复组织等方面特别适宜,寒冬食牛肉可暖胃,是该季节的补益佳品;

钟天正撇了一眼就看出了李阿龙做的是粤菜中有名的海棠冬菇。

李阿龙将冬菇入汤锅中氽透,捞出,挤去汁;蟹黄切成细末;虾仁、猪肥膘分别切成蓉,同放碗内;加黄酒、葱姜汁、鸡蛋清、胡椒粉、淀粉5克、精盐1克搅匀成虾馅料;将冬菇平铺砧板上逐一撒上淀粉少许,然后把虾馅料抹在每个冬菇上;并用手指抹圆抹光,嵌上蟹黄末和一些香菜叶,放入平盘内;上笼蒸熟取出,摆成花形;炒锅置火上,放入猪油、鸡汤烧沸;放精盐1克,用水淀粉勾芡,出锅浇在冬菇上即成。用开水把冬菇浸泡透后除梗,再用鸡汤少许加盐,糖煮熟,去汤后用清洁干布擦净水分。将虾肉、肥膘肉、南荠分别剁成胶,混合一起后加入盐、味精、鸡蛋清及少许水,搅拌均匀成馅。将蟹黄切成细末。把拌好的馅酿于冬菇内,上面点缀蟹黄末,再用油菜芯4片衬在四周,即成半加工品。将上述半加工品上笼屉用中火蒸10分钟左右,取出后,摆放于盘中,挂少许薄芡即成。

半个时辰到。

双方互相品尝了一下对方的菜。

“嗯~柔中带嫩。”

“钟兄做的牛腩实在是妙。”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