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村规伺候(2 / 2)

加入书签

而且封建文明形成的皇权不下乡的传统在宋朝最为明显。

所有的乡村都靠民俗乡约和当地的大家族治理,甚至从唐朝后期开始,已经取消了镇这个级别的行政规划,不再设置秦汉时期的乡亭官吏,秦汉时期管理乡镇的游缴啬夫等正规职能部门全都取消,只留下了村正里正这些名义上的职务,实际上都由当地的大户人家和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依靠村规、族规、乡约等方式进行地方自治。

而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新中国,农村从法律上来说一直都还是属于自治状态,用村民自治法给予承认,农村选举当地政府都无权干涉。

因此在农村,遇到虐待老小、偷盗抢劫、不事耕作、打架闹事、通奸偷人等非刑事案件和伤风败俗的事,一般都不会报官,而是由乡村德高望重的人通过村规乡约甚至族约家法处置了。

而处置结果自然也五花八门,偷盗者断指砍手,打人者被吊起来打的皮开肉绽,而最为严重的是女人不守妇道通奸偷人,这种事一旦被发现,全村都会出动,坐木马浸猪笼甚至沉塘,不管如何残忍,在这种女人地位低下的封建时代,很少有人会去为妇女伸张正义。

而若是有谋害亲夫这种事发生,无论结局如何,女人都会被重判。

当然,也不能说绝对没有,但处置的结果往往也并非是为女人伸张正义,而只是纯粹的一种官场之上的斗争。

清朝有个著名的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例,是慈禧太后过问之后才平反的,该案前后延续数年,而该案之中牵连倒台的大小官员上百人,可以说是清朝影响最大牵连最广的一桩命案。

而在宋朝,同样还有两个和女人有关的案件影响非常深刻。

影响最大的便是北宋时期登州的阿云案。

因为涉及到阿云谋害亲夫未遂(实际上只用刀砍断了一个小指头),地方州官、朝廷审刑院、大理寺、刑部、中书省、枢密院、台谏、御史,还有王安石、司马光两位大佬甚至当朝皇帝宋神宗,都被卷入这场案件之中下不来台,光是因为这个案件,前前后后不断因为量刑问题推勘、翻案、复审、再审等持续十六年之久,从地方到朝堂牵连其中的官员数百人,而为了案件的争吵,宋神宗数次下旨都被中书和台谏驳回,弄得皇帝最后都差点儿当了缩头乌龟,而为了最后将这个将朝廷搅的混乱不堪的案件彻底压制下去,宋神宗将一大批官员贬出朝堂才算消停下来,然而这个消停也只是暂时的消停,等到王安石革新失败司马光复起之后,又把这个案件拿出来重审,坚持要把阿云处死,而这已经是案发十六年之后,阿云早就已经重新嫁人,儿女都一大群了。

当然,阿云最后的结局没有史书考证,但民间说阿云最后还是被保守的司马光杀了。

阿云案牵连如此之广影响如此之大,而前后数次翻案重审持续十数年之久,其中原因很多,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大宋的律法和审讯机构健全,对于死刑判的很慎重。二就是其实也是新党旧党之间的官场倾轧,是王安石和司马光这两个死对头在其中不断角力争斗的结果,其实这些朝廷大员和州县法官,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去关心阿云的死活。

(阿云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好好了解一下,非常有深度,特别是对于了解大宋的司法制度和朝廷架构有非常好的作用,这个案件几乎将整个大宋的司法体系和司法过程展露无疑,比之清朝的杨乃武和小白菜全靠青天大老爷开恩的翻案完全不同,因为在这个案件中,皇帝的旨意都不太管用,全都是在讨论伦理道德和法律。)

而除开阿云案之外,还有另一个阿迎案,涉及到当时的宰相陈执中家的婢女迎儿惨死,因此审讯定案也是一波三折,本来看似并不复杂的一个案件,前后审理超过两年,而且台谏御史轮番弹劾,虽然大理寺最后没有定罪,但陈执中还是因为这件事被罢职,同时还有一大群官员因为此事致仕丢了官职。

而所有能够让官府审讯的案件,一律都和刑案有关。

而无关刑案的,很多时间其实都由当地族规乡约代劳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